2012年7月11日星期三

吐血推荐!隐私安全,墙不了,无审查的p2p即时通讯工具---RetroShare!(最新版 0.5.3c.5190)


如果你看过之前关于qq窃取用户聊天记录,扫描、上传你上网记录及硬盘文件的报道,如果你对qq这种令人发指的行为不寒而栗而寻求另一款可以保护你电脑隐私的IM工具,如果你知道gtalk就算是英文版也有可能是明文传输,总之你希望一个安全的即时通讯工具,在此吐血推荐RetroShare!

隐私、安全的即时通讯工具---RetroShare!

secure chat server
      

用过qq ,msn之类的即时通讯工具吧,跟朋友分享照片文件时用过千脑,uushare等网盘服务吧。他们都是通过第三方中转来连接你和其他人。

这样有第三方介入就有被窃听的可能。比如政府啦,黑客啦。如果你很在意通讯的保密性和安全性,那么点对点的连接方式就是你的选择。在此隆重推荐 RetroShare.

建立RetroShare IM P2P 客户端

就算你从没听过点对点服务,也可以很容易建立。你们之间的通讯都是加密过的很安全。
软件安装后要建立一个个人档案。这个档案不是存放在第三方的服务器上,而是存放在你电脑上,用于你的身份验证。下图就是档案建立示意
secure chat server
档案建立是个有趣的过程,软件会产生一个唯一的 “GPG 密匙”. 这个密匙用于验证你的电脑 –这样就算有人窃取了你的秘密,安装了这个软件后,想要冒充你就不可能啦。所有的好友验证都是绝对安全的过程。下图记得输入你的密码
free secure chat clients
网络连接有三种:防火墙, 手动发送端口, 和自动(UPnP). 前两个要设置路由器. 第三个最简单,只要记得让安全软件放行啊。还可以设置上传下载限速
free secure chat clients
除了点对点的聊天, RetroShare还有其他点对点服务,比如,文件分享,邮件,论坛。 对于文件分享,所有你想要的都可以自己设置。下图是共享文件夹的设置示意图
free secure chat clients
服务端和客户端的建立就是这样了.通过软件三步的设置向导,你就可以开始跟朋友聊天咯。当然你朋友也要安装这个软件,然后点击左边菜单栏的“添加好友。会出现一大串的字符。

如何添加和验证好友

你添加好友时,会出现一长串复杂的验证代码.这个就是你的PGP公共钥匙块。 把这段代码复制给你朋友.他们安装好软件要加好友时也要把这段代码复制给你。
secure chat rooms
你得到这段代码后,黏贴到那个窗口的下部分。当你和你朋友完成这个操作后,你们才可以通讯。 
secure chat rooms
你们双方都验证通过后,就可以随心使用这个软件了。
(注意: 在0.5.3c.5190版本中,PGP公钥(字符串)中不能有空格和回车换档,否则Retroshare 无法识别,出现这种状况可以用text文本对PGP公钥进行检查修复,其他版本暂时不知)

用 RetroShare聊天,分享文件,共同协作

打开聊天窗口,就跟qq一样可以聊天了,只是不会像qq那样窃取你的隐私信息。嘿嘿。
secure chat rooms
通过安装软件时设置的共享文件夹就可以分享文件了。只要把要分享的文件放到这个共享文件夹内,你朋友就可以下载啦。如下图,我就跟朋友分享了Retroshare
 RetroShare有个信息系统功能,我最喜欢的就是这个可以把管理会话的论坛功能了。下图就是我跟家里人计划旅游的演示
secure chat server
当你参与到一项研究或者其他很敏感和隐私的活动中时,RetroShare的价值不言而喻。当你需要确信没有“中间人”窃取你们的会话时,RetroShare就是你需要的!通讯被验证,会话被加密,你绝对错不了!
 RetroShare符合你的需要吗 ?你觉得怎么样? 你有其他类似的软件推荐吗?留言吧。评论吧。
下载地址:点这里
-----------------译者分割线-------------------------------------------
最新发现:译者在下载页面发现居然还有UBUNTU版可以下载!
话说译者对qq也是非常不齿!但几乎所有的不齿qq的人最后都不能完全鄙弃它,因为有太多的qq信徒,他们可能是你朋友,亲戚,情人,同事,客户。。唉。。。。。。。。
这个软件虽然不可能推翻qq的统治,但我希望跟我有同样想法的人都会去尝试的。
温馨提醒:
1、本软件官网是连接到国外一个很流行的下载站里,据我这里的测速比较慢,我选择direct link直接下载链接,用迅雷下载,有一段时间没速度,如果实在慢的没办法的朋友可以邮件给我,我发给你。zhangroyaso#gmail.com
2、本软件有点大,虽然对于现在越来越臃肿的qq来说不算什么,近20M。
3、安装过程的最后一步会有另个组件安装
4、安装有中文语言选择,但貌似机器翻译,呵呵,还是可以看懂的。。。
5、加好友要得到的那个密匙,记得是在左边菜单栏那个头像图标里啊。。。
6、下面的字符串是本人(Max.贝立)的密匙,有兴趣加我的或者想试试这个软件的,复制以下字段加入到你的retroshare好友中,然后把你的同样的字段从Retroshare中复制出来,Email给我,这样我们就可以用它通讯了!

(注意: 在0.5.3c.5190版本中,PGP公钥(字符串)中不能有空格和回车换档,否则Retroshare 无法识别,出现这种状况可以用text文本对PGP公钥进行检查修复,其他版本暂时不知)

谢谢!!

-----BEGIN PGP PUBLIC KEY BLOCK-----
Version: GnuPG v1.4.9 (MingW32)
mQENBE4M+xoBCADLSOVc58dIBxs+Sd7hrvhOfpF2r7z4O/t/o/RI9+023Q8odpgn
XzL2l6kKAfQMCg+BqDQIFQUWd9mxRiqZhfDskK7sMKpZ33F7ZKGav1vthceUIr9r
8z/KFWt+0/RIL0JGuTyF+rs2rxiNw/lDy1K0MkfHnZYFQVe/QduhVSeclJmp2Mwa
u6J9brhrGWMhY6W0iQ7VLr1Z0bQKtCH3I5Mb92ZoP0uUzuPjdAs4tPa7+isk6z7d
aHu2mEP45dlnylqayLtNTpIVSzNWjtPp63hXOEVad4JvAmgjv6qE2fo+DU8+JhXr
AXmAfkbublBv5L50KRBWXFvLoWuihezvWphjABEBAAG0NE1heD8/IChnZW5lcmF0
ZWQgYnkgUmV0cm9zaGFyZSkgPG5vZ2Z3LmNuQGdtYWlsLmNvbT6JATYEEwECACAF
Ak4M+xoCGy8GCwkIBwMCBBUCCAMEFgIDAQIeAQIXgAAKCRBr5lhLiDWeZ5dVB/94
ntW/RdL9Eq6U5XZbdjdNBdODMRgrc0e2MbfzcZu+gW6y4iQsjvZg39XuQx6iqX+9
FaBbh4AHjn/Ld2zJorTqbvtp+LBg5s11/K7eL4dNwye82FYPD5S3fAuxYI5A0ta9
stoay80mCW2sdPJlMh6VSQL4u2eUNWHwLOfrCqRVyunxL21I4rvwLTvqCuYQpVuR
fz/kCfuKPZETzhWDfg3s/bWj6P137mRzzCoTLnVFMuEvc/voRszAq2D6SuDaZM1e
xibG4UatnXq3zjGC6xcgSfZWk2U46J5wry7NfqWFymtbrp7QoXWkmuliN0AWahXC
ngY7S31HvoQRDD23r2OMiQEcBBABAgAGBQJODVLlAAoJEIGJmQnQ8leybs8H/Ah1
WDJtAbhEzviodiZE1WAxMlf9OutwSYxEEclGU/v7zYpZpfoThkGv/OdDjQIxVVoQ
XdgDp8mscVLVbyUZmhCYIiul7xfyUH2yd3NZec8Wo4FYuPlVm2bglYuF5xaCFvDC
UARYJDqLGR62Oebiv55iN+dZEA2lhdD1b7byJuVQgBIX+cKkguNCmUubgGVuaO6W
DNUqWDlTTjnug1WSp5Kw6I3DV3+RIy0Y3Lu3nAyA2MIQtz2YVR2mIgBgXihWXGMP
KWKOXjiGVpcOv71IvQGRR5W2N4hVrzlYm4iyU+mhBL6KJhzYeRelsGlwo+xTtqfs
u2tEBGE5Dmc95aTF22s==xk32
-----END PGP PUBLIC KEY BLOCK-----

2012年7月1日星期日

关于中东变局的若干基本问题


关于中东变局的若干基本问题* 
刘 中 民

摘    要:中东变局是一场席卷阿拉伯世界的地区性政治与社会运动,它以发展
民主、改善民生为其主要政治诉求,以推翻现政权为目标的政治抗议浪潮为其典
型表现形式。中东国家的政治变革既有典型的共性特征,又有鲜明的差异性特点,
同时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根源。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民主化、世
俗化以及如何处理与西方的关系问题构成了影响阿拉伯国家政治变革的三大核心
议题,而阿拉伯国家、以色列、土耳其、伊朗四大力量的地位变化和地区热点问
题的复杂化则成为中东地区格局变化的主要趋势。
关 键 词:中东动荡;政治变革;中东地区格局;阿拉伯国家政治转型
作者简介:刘中民,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上海 200083)。
文章编号:1673-5161(2012)02-0003-15  中图分类号:D829  文献标识码:A
* 本文属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010BGJ002)、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
基地重大项目(08JJDGJW256)、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08JZD0039)的阶段性成果,
并得到上海市重点学科(B702)和国家 211 工程三期建设项目的资助。
自 2010 年底以来,在大规模民众抗议浪潮的冲击下,在外部势力的干预和
影响下,中东地区局势陷入严重动荡。在此过程中,阿拉伯国家或通过民众抗
议浪潮(如突尼斯和埃及)发生政权变更,或通过外部军事干预发生政权更迭
(如利比亚)。中东地区的剧变表明,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东地区国家
政治和地区格局均处在深刻的变动与调整之中,其地区影响和国际影响也处在
进一步发酵与扩散之中。当前,中东形势变化的复杂性质与深刻根源、阿拉伯
国家政治转型的复杂趋势与影响因素、中东地区格局的深刻变化、大国中东战
略的深刻调整、中东形势动荡对中国的冲击和影响等,都构成了国内外广泛关4
注的焦点。本文着重就中东地区形势动荡的性质、特征、原因和发展趋势等基
本问题作出分析与探讨,希望能对认识中东变局的复杂性有所帮助。
一、中东变局的性质和特点
当前,国内外学界、政界围绕中东变局的性质存在不少争议。具体观点如
下:
1.民主革命说。这一观点认为中东变局的性质为“民主革命”,或称“茉莉
花革命”和“阿拉伯之春”。国外有论者指出,“这是一场民主革命”,阿拉伯民
众“是在为自由、尊严、公正而斗争,是为了用民主取代各自国家的专制制度
而斗争”。当民众抗议“要求当权者立即下台,用一个全新的政治制度取而代之,
这种‘抗议’就成为一种革命”

。国内也有学者认为“这是一次以实现‘政体’
转变为目标的‘阿拉伯革命’,即从一党专政和一人独裁的政治体制转变为多党
选举执政的民主体制”


2.起义和暴动说。此类观点认为阿拉伯抗议浪潮并非革命,更不是民主革
命,它们只是形态各异的起义和暴动。有分析指出,“这不是革命,更像是暴动,
如果愿意也可以称作起义。”

“所谓的‘阿拉伯之春’包含了各种类型的示威
活动”,但“并非所有示威活动都属于革命,并非所有革命都是民主革命。”

3.政治危机说。此类观点认为中东变局是“波及中东广大地区,具有多米
诺骨牌效应的一系列政治危机”,具体表现形式有三种:第一,民众集会和示威
游行;第二,带有宗教色彩的政治抗议和宗教冲突,如巴林;第三,示威游行
引发武装冲突和外部干预,如利比亚。

4.社会运动说。该观点指出,在中东形势动荡中,“虽然掺入部落、教派冲
突,其间甚至有分裂主义、极端宗教势力和恐怖主义乘机作乱,但就总体而言,
这是一场自下而上的、群众自发的社会变革运动,是长期积累的政治社会矛盾
的总爆发。”

从总体上看,西方和阿拉伯学界更倾向于“民主革命说”,认为中东变局正
                                                     
① 哈维尔·巴仑苏埃拉:《阿拉伯革命的七个关键问题》,(西班牙)《国防杂志》2011 年 4
月号。
② 王锁劳:《有关北非中东巨变的几个问题》,《外交评论》2011 年第 2 期。
③ 阿列克谢·马拉申科:《历史缓慢前进》,(俄罗斯)《独立报》2010 年 4 月 27 日。
④ George Friedman, “Obama and the Arab Spring”,
http://www.stratfor.com/weekly/20110523-obama-and-arab-spring.
⑤ 王京烈:《解读中东政治危机》,《西亚非洲》2011 年第 6 期。
⑥ 姚匡乙:《中东形势巨变以及中国的中东政策》,2011 年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形势的
巨变及其影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 1 页。5
在终结传统的关于中东不适合民主发展的“阿拉伯例外论”。当中东变局仅局限
于突尼斯和埃及时,“民主革命说”及“民族民主革命说”在中国学界引起共识,
但随着利比亚战争的爆发以及也门、巴林、叙利亚局势的恶化,多数人认为中
东变局的性质尚有待进一步观察。
本文认为,中东形势动荡是一场席卷阿拉伯世界的地区性政治与社会运动,
它是继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阿拉伯民族主义运动、七八十年代的伊斯兰复兴运
动之后发生的第三次地区性的政治与社会运动,增强民主、改善民生构成了其
主要政治诉求,民众和政治反对派以推翻现政权为目标的政治抗议浪潮构成了
其典型表现形式。但具体到不同的国家,其性质和表现形式均有所不同。突尼
斯和埃及的和平民主变革色彩较浓,利比亚和也门局势与部落暴力冲突密切相
关,巴林、叙利亚局势既具有教派斗争的特点,也掺杂着部落因素。总之,中
东国家形势动荡既有典型的共性特征,也有鲜明的差异性特点,不应一概而论。
(一)中东国家形势变化的共性特征
1.以推翻现政权为目标,以民众抗议浪潮为主要表现形式。尽管阿拉伯国
家的抗议浪潮的强度、烈度以及具体形式有所不同,但推翻现政权构成了阿拉
伯各国抗议浪潮的共同目标。对此,有学者指出,阿拉伯民众“是在为自由、
尊严、公正而斗争,是为了用民主取代各自国家的专制制度而斗争。”

在民众
抗议浪潮中,阿拉伯国家的共和制与君主制政权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并
已经导致部分国家政权垮台。
2.改善民生、发展民主构成了抗议浪潮的主要政治诉求。在经济与社会层
面,抗议群众争取改善民生的诉求反映了民众对高失业率、高通胀率、两极分
化严重、腐败肆虐等问题的强烈不满;在政治层面,抗议浪潮争取民主的诉求
反映了对政治体制僵化、专制独裁、老人政治、家族统治等政治顽疾的强烈抗
议。“阿拉伯专制者被推翻是经济普遍管理不善与政治高度集权的结果。对经济
的种种不满——包括大规模失业、过度的差距等——促使阿拉伯世界的民众试
图重新绘制政治版图。”

3.具有显著的地区性、跨国性特点。在中东历史中,由于民族与宗教同构
等因素的影响,阿拉伯民族主义、泛伊斯兰主义、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等政治思
潮均具有典型的超国家特征,都曾掀起过大规模的地区性运动。由于阿拉伯国
家面临相似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矛盾,拥有共同的语言和宗教,使得此次阿拉
伯社会变革运动仍然具有典型的地区性特点,除卡塔尔和阿联酋以外均发生了
                                                     
① 哈维尔·巴仑苏埃拉:《阿拉伯革命的七个关键问题》,(西班牙)《国防杂志》2011 年 4
月号。
② Richard Javad Heydarian, “The Economics of the Arab Spring”,
http://www.fpif.org/articles/the_economics_of_the_arab_spring. 6
程度不同的抗议浪潮。因此,有评价指出,“因为有着共同语言和历史经验,不
同阿拉伯国家的人民在追求的目标和采用的方法上彼此鼓舞和启发”


4.具有缺乏独立领导阶层和政治理念的草根性特征。抗议浪潮的主体为中
下层民众,他们发起的“阿拉伯起义和革命迄今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没有领袖和
有远见任务的领导”,“它们是无人领导的革命”

。抗议浪潮缺乏独立的政治理
念和统一的组织、宗旨、口号、纲领及目标,具有明显的草根性特征。这也恰
如阿列克谢·博加图罗夫的评论所言:“阿拉伯革命的主要谜团之一是它的理
念”,“革命没有在任何情况下推出统一的政治口号。暴动者一致提出的要求只
有一个,那就是更换年迈的领袖。在其余问题上则没有志同道合的迹象”


5.以青年为主体力量,具有政治不成熟的特点。在阿拉伯抗议浪潮中,占
阿拉伯世界人口 60%的青年构成了变革的“推动力量”

,但也存在着政治不成
熟、缺乏领导能力的弊端。“‘谷歌’青年仍处在一种政治无知状态。阿拉伯年
轻人对阿拉伯起义的成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他们普遍不受信任。……他们几
乎没有准备建立政党和自己承担责任。”

6.网络、手机等新型媒体发挥了重要辅助作用。在阿拉伯抗议浪潮中,网
络、手机、微博等新型媒体在信息传递、社会动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起
初,“维基解密”披露和传播的突尼斯本·阿里家族腐败内情,对抗议浪潮的爆
发发挥了重要刺激作用。因此,西方媒体多将阿拉伯抗议浪潮称为“维基革命”,
认为“这类革命只有在拥有互联网的情况下才变得有可能,因为互联网能够迅
速使民众集结起来”

。不过,新媒体的作用相对于阿拉伯国家长期累积的政治、
经济与社会矛盾而言,仅仅发挥了辅助作用,而非决定性因素。
(二)中东国家形势变化的差异性
1.北非共和制国家抗议浪潮的程度和效果明显高于海湾君主制国家。此次
中东乱局的中心主要是北非和西亚的阿拉伯共和制国家。从历史上看,这些国
家的民众在反殖、反帝斗争中形成了善于革命的传统;从政治结构上看,这些
国家政权多是由军官革命建立的,其政权多采取强人政治和军人政治等威权政
治模式,政治体制僵化问题严重;

从社会结构上看,突尼斯和埃及等国家较
                                                     
① Eugene Rogan, “The Arab Wave”, The National Interest, May-June 2011.
http://nationalinterest.org/article/the-arab-wave-5169.
② 德新社伊斯坦布尔 2011年4 月5日英文电:《阿拉伯世界的革命需要有感召力的领导人》。
③ 阿列克谢·博加图罗夫:《争权夺位还是要求自由——阿拉伯世界的变化可能导致专制死
灰复燃》,(俄罗斯)《独立报》,2011 年 4 月 11 日。
④ 哈维尔·巴仑苏埃拉:《阿拉伯革命的七个关键问题》,(西班牙)《国防杂志》2011 年 4
月号。
⑤ 德新社伊斯坦布尔 2011年4 月5日英文电:《阿拉伯世界的革命需要有感召力的领导人》。
⑥ 德新社英文电:《阿拉伯世界的革命需要有感召力的领导人》。
⑦ 详尽论述参见刘中民:《乱局为何在中东蔓延》,《环球时报》,2011 年 2 月 24 日。7
为发达的中产阶层、市民社会和非政府组织都为社会变革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有评论指出,突尼斯和埃及之所以能够实现和平变革,原因在于“他们都拥有
相对健全的体制、公民社会团体、中产阶级以及自古以来以各种国家形态延续
至今的古老文明”。

从海湾君主制国家的情况来看,民众的不满和抗议主要指向了家族统治和
教派统治相结合的君主制政权。但由于海湾国家有石油美元做后盾,其民生情
况好于北非国家,同时由于家族统治的君主制有较悠久的传统以及美国和西方
国家采取双重标准,它们所面临的压力小于阿拉伯共和制国家。由此,海湾国
家民众抗议浪潮烈度弱于北非共和制国家的原因有二:一是石油美元使政府拥
有巨大的财政影响力;二是作为重要的能源供应国,海湾国家对于西方国家具
有战略价值。

2.抗议浪潮在不同国家引发政治危机的程度及形式不同。具体而言,可以
根据其烈度和影响因素的不同划分为三种类型:
(1)以民众和平示威为主的政治与社会动荡。在突尼斯和埃及,虽然抗议
浪潮引发了一定程度的动荡,但由于“市民社会和中产阶层相对成熟,其较强
的民族凝聚力能够保障其国家不致在政治变革中走向内战或分裂”。

(2)民众抗议向部落冲突演变,直至发生内战并引发国际干预的局部战争。
在利比亚和也门,民众抗议的主体力量主要体现为反政府的部落力量,盘根错
节的部族矛盾导致国家认同与民族凝聚力异常脆弱,并极易在政治变革中滑向
部族冲突,甚至走向内战。利比亚冲突与东部部落和西部部落的长期对立有重
要关系,班加西作为利比亚政治反对派盘踞的大本营,构成了西方对利比亚进
行军事干预借助的核心力量。

(3)民众抗议与教派冲突相交织,并渗透着外部势力的复杂较量。巴林民
众抗议的主体力量是占人口多数的什叶派,其目标是推翻逊尼派政权,但其背
后则是沙特与伊朗的意识形态与地缘政治较量。“由于海湾地区的抗议者是什叶
派穆斯林,阿拉伯各王室经常祭出‘伊朗牌’来为血腥镇压抗议活动正名。”
 ⑤
而美国基于自身利益考虑所采取的双重标准也默认了沙特主导的海湾合作委员
会对巴林的干预。
3.外部力量的干预方式和干预程度不同。西方的外部干预是影响阿拉伯国
                                                     
① Robert D. Kaplan, “The Middle East Crisis Has Just Begun”,
http://online.wsj.com/article/SB100014240527487050204576218842399053176.html.
② Richard Javad Heydarian, “The Economics of the Arab Spring”,
http://www.fpif.org/articles/the_economics_of_the_arab_spring.
③ 刘中民:《“阿拉伯之春”缘何走向“严冬”》,《东方早报》2011 年 6 月 14 日。
④ 阿列克谢·马拉申科访谈录:《历史缓慢前进》,(俄罗斯)《独立报》2010 年 4 月 27 日。
⑤ Richard Javad Heydarian, “The Economics of the Arab Spring”,
http://www.fpif.org/articles/the_economics_of_the_arab_spring. 8
家政治危机走向的重要外部因素,但由于美欧在地缘战略和国家利益上的不同
考虑,它们对阿拉伯国家政治进程的干预采取了典型的实用主义策略,即针对
不同国家采取不同标准。其基本方式主要有三:
(1)军事干预。突出表现在法英美通过主导联合国通过 1973 号决议,对
利比亚卡扎菲政权实施军事打击。有评论指出,美国和欧洲之所以能够在军事
打击利比亚问题达成一致,主要因为“利比亚是中东北非国家中唯一既拒绝美
国‘大中东计划’,又反对法国‘地中海联盟’计划的国家……因此,美欧在利
比亚问题上找到了一个共同的突破口。当然,双方又都有各自的如意算盘。”


2011 年 10 月 4 日和2012 年 2月 4 日安理会围绕叙利亚问题决议案表决受挫后,
美欧是否绕开联合国对叙利亚进行军事干涉,已成为中东局势的焦点所在。
(2)外交施压。对埃及等和平变革的国家,美欧一方面对民众抗议予以舆
论支持,一方面根据形势变化对穆巴拉克政权施加外交压力;对于利比亚,西
方国家则采取了力度更强的外交攻势,突出表现为对反对派的政治过渡委员会
予以外交承认,为其反政府活动创造外交空间;对于叙利亚,在推动安理会叙
利亚问题决议案受挫后,西方主要利用阿盟、土耳其和叙利亚反对派进行施压,
以实现最终颠覆巴沙尔政权的目标。
(3)外交庇护。突出表现在美国对巴林、沙特等海湾国家的政策。西方虽
然在外交舆论上要求阿方顺应政治变革潮流,加大改革力度,但在实际上默许
乃至纵容了海湾国家对抗议浪潮的严厉打击,其原因主要出于遏制伊朗、能源
安全、反恐合作、军事基地安全等现实利益的考虑。对此,有评论指出,“美国
的暧昧态度令海合会疯狂压制以什叶派为主的抗议民众提出的民主要求。美国
的压力对于推动埃及和突尼斯的民主革命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对海湾国
家抗议民众的支持则远远不够。”
 ②
二、中东变局的原因分析
中东国家形势之所以动荡和迅速蔓延,既有这些国家政治体制、社会矛盾
具有同构性等表层原因,也有受历史文化传统、共有的宗教因素影响等深层原
因,同时也受到了全球化挑战、国际金融危机扩展、美国“大中东民主计划”
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从内外因关系的角度看,中东内部矛盾的长期累积是导致
中东乱局的根本原因。因此,受篇幅所限,本文主要侧重对内因的分析。
                                                     
① 林宏宇、李小三:《从国际政治经济视角看北非—中东局势》,《学习时报》2011 年 6 月 6
日。
② Richard Javad Heydarian, “The Economics of the Arab Spring”,
http://www.fpif.org/articles/the_economics_of_the_arab_spring. 9
(一)政治因素分析
在政治领域,严重的政治合法性危机和意识形态危机是阿拉伯国家陷入动
荡的主要根源。从政治合法性危机的角度看,无论是共和制国家还是君主制国
家,长期的威权政治和老人政治都使国家的政治体制陷入僵化,尤其是在威权
的共和制国家,政治领袖完成民族独立与解放的政治光环日渐黯淡,民众已日
渐丧失了对现行体制的信心。当前中东的抗议浪潮也正是民众长期绝望情绪以
及变革求新渴望的剧烈宣泄。
所谓政治合法性就是国家政权及其统治的正当性问题,即国家政权的权力
来源与分配、政治架构不仅要有充分的正当性,还必须得到国民的效忠与忠诚
进而获得社会心理层面的广泛认同。战后中东伊斯兰国家的政治合法性具有明
显的多元化特征,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现代法治国家,即根据法律建构国家
制度,进行政权更迭,国家元首通过民选产生的国家,只有土耳其接近这种类
型;以魅力型领袖为最高权威的国家,多属于在二战前后民族主义运动中建立
的国家,纳赛尔、卡扎菲、阿萨德等人都属于这种类型的代表;以君主、国王
等世袭权威为合法性来源的国家,这种国家以沙特海湾国家为代表。

此次中东乱局的中心主要是阿拉伯共和制国家。埃及、利比亚、也门、叙
利亚等国家政权都是在民族独立革命的过程中或独立革命之后,由军官发动革
命建立的,其政权多采取强人政治和军人政治等威权政治模式,并形成了一种
事实上国家领导人终身任职的老人政治。

在有着革命传统的上述国家,在社会
矛盾长期累积之后,老人政治和强人政治自然会成为民众革命的对象,即昔日
的革命者成为被革命的对象。在君主制国家,长期的体制僵化,家族统治、教
派统治和老人政治

也引起了民众的强烈抗议。
从意识形态危机的角度看,在当代阿拉伯社会,各种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
层出不穷,但无论是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阿拉伯民族主义、阿拉伯社会主义,
还是七八十年代的伊斯兰复兴主义,都未能实现阿拉伯民族复兴的渴望,阿拉
伯社会已经发生了严重的意识形态迷失。
早在 20 世纪九十年代,埃斯波西托就指出:“在建构政治合法性和创造民
族团结的意识形态方面,穆斯林国家的政府似乎既没有兴趣也不成功,他们更
                                                     
① 王京烈:《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东》,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5~17
页。
② 例如,截至中东变局发生的 2011 年,突尼斯总统本·阿里 75 岁,执政 23 年;埃及总统
穆巴拉克 83 岁,执政 30 年;利比亚革命领导人卡扎菲 69 岁,执政 42 年;也门总统萨利赫
69 岁,执政 33 年;阿尔及利亚总统布特弗利卡 74 岁,执政 11 年;苏丹总统巴希尔 67 岁,
执政 22 年。
③ 例如,截至中东变局发生的 2011 年,沙特国王阿卜杜拉 87 岁,科威特埃米尔萨巴赫·艾
哈迈德 81 岁,阿曼苏丹卡布斯 70 岁。10
钟情于维持长久的专制统治。王朝统治、军人或准军人政权依然主导着穆斯林
世界。政党被禁止或严加限制,选举经常被操纵,政府的议会和政治党派被统
治者严格控制,而统治者的政治合法性,像他们的安全一样,完全依赖军人和
秘密警察的忠诚,有的统治者则干脆依靠外国政府和多国公司的支持。”
 ①
上述
结论固然有言过其实的成分,但在未来阿拉伯国家的政治转型中,如何重建国
家权力、意识形态以及社会心理的合法性,无疑是它们面临的严峻的课题。
在对外政策上的失误也是导致阿拉伯国家陷入政治危机的重要原因。许多
国家或者长期充当美国盟友,丧失外交自主性并惨遭美国抛弃(如埃及),或者
长期与西方对抗并挑战现行国际体系(如 2003 年前的利比亚),使自己孤立于
世界体系之外,或者在二者之间进行激进的摇摆(如 2003 年前后的利比亚)。
其结果是长期追随西方的国家在国内丧失了民意,而对抗国际体系的国家丧失
了利用全球化的发展机遇。
(二)经济与社会因素分析
从本质上看,中东动荡的经济与社会根源在于发展的危机,尤其是发展模
式的危机,其突出表现是经济结构脆弱和经济政策失误使阿拉伯国家难以应对
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
以突尼斯和埃及两个非典型产油国的经济为例,本·阿里政权和穆巴拉克
政权都实行大开大放的经济政策,他们“抛弃了前任以平等主义和以福利为中
心的政策,转而奉行经济开放和减少干预的政策。” 因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和世界银行一直把埃及和突尼斯的改革奉为该地区全球化的成功范例。突尼斯
和埃及在 2009~2010 年的经济竞争力分列世界第 32 位和 70 位;在瑞士经济
研究所的全球化排名中,埃及和突尼斯的排名分别为 12 位和 35 位。在西方看
来,“这两个国家一直是阿拉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代表”,但由于旅游业、房地
产和银行业等对外依存度较高的产业构成了埃及和突尼斯的支柱产业,加之“在
减少干预和开放的过程中的肆无忌惮,使突尼斯和埃及的物价越来越取决于境
外的因素”。近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作为主导产业的旅游和房地产业大
幅下滑,而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一路走高,尤其是“过去十年的粮食危机把
依靠进口解决粮食问题的阿拉伯国家的民众推向赤贫和饥饿的境地”。

 
中东产油国经济结构的缺陷突出表现为严重依赖石油美元,工业化水平低
下,生活必需品和工业品严重依赖国际市场等弊端。据联合国《阿拉伯人类发
展报告》的评估,2007 年阿拉伯世界的工业化程度仍然停留在 20 世纪七十年
                                                     
①  J·L·埃斯波西托著:《伊斯兰威胁——神话还是现实?》,东方晓等译,北京:社会科
学文献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254 页。
② 本段中的引文均出自:Richard Javad Heydarian, “The Economics of the Arab Spring”,
http://www.fpif.org/articles/the_economics_of_the_arab_spring. 11
代的水平。

 “石油贸易带来的巨量资本,本质上并未给本国经济带来实质性
好处——它既没有促成商人阶层的出现,也未使本国民族工业发展进入良性循
环。相反,阿拉伯国家越是参与全球竞争和利益分配,本国的财富越是日趋流
向发达国家。”

工业不发达必然引发就业困难,这正是中东石油富国同样存在
高失业率的原因所在。
具体而言,腐败肆虐、两极分化严重、青年人口比例较大与高失业率、高
通胀率、高贫困率等经济和社会问题的交互作用,成为阿拉伯国家局势动荡的
直接诱因。
中东国家的威权政治体制并没有产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相反,
政治权贵与经济自由化相结合产生了“权贵资本主义”怪胎,

其直接后果是腐
败横行和严重的贫富分化。在“透明国际”的全球腐败国家排名中,埃及、黎
巴嫩、也门、叙利亚、伊拉克等国的腐败程度在世界名列前茅。

“腐败已成为
该地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从裙带主义到直接受贿,国家高度介入经济生活,
为公职人员腐败提供了充足的机会。”

普遍存在的腐败导致财富日趋集中到少
数当权者手中,进而导致社会贫富分化不断加大。据统计,在阿拉伯世界,
5%的人支配 80%的财富。在埃及,20%的富人占有社会财富的 55%,而 60%的穷
人仅占有 18%的社会财富。

 
在阿拉伯国家,人口出生率长期高居不下,据英国《经济学家》杂志的统
计,25 岁以下青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均在 40%至 50%左右,部分国家甚至高
达 60%。

而阿拉伯国家经济结构的弊端导致其就业吸收能力低下,进而使高失
业率尤其是青年人大量失业成为威胁社会稳定的严重问题。阿拉伯世界的失业
率居全球之首,地区平均失业率超过 23%,30 岁以下年轻人占 60%。

在阿拉伯
劳工组织 2008年发布的第一份阿拉伯就业报告中,年轻人群失业率达到了 25%。
据报道,在 2004~2008 年间,埃及国内因无法承受失业压力而自杀的年轻人达
                                                     
① Arab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09: Challenges to Human Security in the Arab Countries,
http://www.arab-hdr.org/publications/other/ahdr/ahdr2009e.pdf .
② 田文林:《对当前阿拉伯变局的深度解读》,《现代国际关系》,2011 年第 3 期。
③ Richard Javad Heydarian, “The Economics of the Arab Spring”,
http://www.fpif.org/articles/the_economics_of_the_arab_spring.
④ 安国章:《阿拉伯世界三分之一国民生产总值被腐败吞噬》,
http://intl.ce.cn/gjzx/ africa/201007/07/t20100707_21588027.shtml.
⑤ Edited by Nora Bensahel and Daniel L.Byman, The Future Security Environment in the Middle
East: Conflict, Stability, and Political Change, Rand Corporation, 2004, p.23.
⑥《埃及社会贫富分化严重,两成富人拥有五成五社会财富》,http://news.timedg.
com/2011-01/27/content_ 1136139.htm.
⑦ 王京烈:“解读中东政治危机”,《西亚非洲》2011 年第 6 期。
⑧ Richard Javad Heydarian, “The Economics of the Arab Spring”,
http://www.fpif.org/articles/the_economics_of_the_arab_spring. 12
1.2 万。

 此外,突尼斯的青年失业率高达 52%,巴林和也门的失业率分别在
15%和 35%左右。

 因此,青年之所以构成民众抗议浪潮和政治变革的主体力量,
是因为阿拉伯国家长期存在的“青年膨胀”(Youth Bulge)

和高失业率问题。
在阿拉伯国家,高贫困率和高通胀率的问题也十分严重。据统计,目前阿
拉伯世界 1/3 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下,其中埃及近 1/2 人口中生活在贫穷线下,
每天生活费不足 2 美元。

 近年来,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东各国基本
消费品价格持续上涨,引发阿拉伯各国尤其是北非国家多次发生社会骚乱,并
成为最终酿成阿拉伯国家陷入群体性动荡的直接诱因。就这样,“贫困、失业和
普遍衰退已经摧毁了阿拉伯民族的精神”,不断恶化的经济状况构成了导致突尼
斯事件发生的先导性因素。

(三)思想文化因素分析
在思想文化领域,思想精英和知识分子对阿拉伯—伊斯兰社会积弊的批判
与外来民主思想的交互影响,为此次阿拉伯政治变革提供了思想素养。在当代
阿拉伯世界,无论是受西方影响的自由主义思想家,还是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
传统主义思想家,他们都对当今阿拉伯世界面临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危
机予以了积极的关注和深刻的批判,甚至预言阿拉伯社会必将发生巨大的变革
或革命。
薛庆国教授曾指出,阿拉伯思想界认为阿拉伯政治文化与社会文化存在的
积弊突出表现为:具有膜拜权威、压抑个性的专制主义倾向;神本主义、宗教
蒙昧主义盛行;对西方缺乏理性认识;宗派主义思想根深蒂固;男尊女卑、歧
视女性的痼疾。埃及著名作家阿斯旺尼在 2008 年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指出:
“专制统治者诛杀了埃及的精神,遮蔽了埃及的光芒……我们生活在埃及历史
上最糟糕的一个时期。……我深信,人民一旦愤怒,一切都会改变。革命就是
这样自发地、无人策划地爆发的。埃及的生活如此不堪,无法再沉默下去。一
切都该改变,也必定会改变。我觉得前方有巨大的意外在等待我们。”当代阿拉
伯世界的杰出诗人阿多尼斯对阿拉伯社会的现状予以了激烈批判,并预言阿拉
伯世界必将发生巨大变革。他指出:“今天的阿拉伯,是历史上几个黑暗时期——
蒙古人洗劫巴格达,拜占庭的战争,安达卢西亚的沦陷,奥斯曼的殖民,巴勒
                                                     
① 转引自陈杰:《浅析阿拉伯国家的失业率问题》,《阿拉伯世界研究》2009 年第 6 期。
② 《分析称经济问题为阿拉伯各国动荡主要原因》,
http://news.sina.com.cn/w/2011-02-17/010621965877.shtml.
③ Arab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09: Challenges to Human Security in the Arab Countries,
http://www.arab-hdr.org/publications/other/ahdr/ahdr2009e.pdf.
④ Shawn Baldwin,Egypt’s Problem and Its Challenge: Bread Corrupts,New York Times,January
17, 2008.
⑤ Pat Lancaster, “Tunisia: A Catalyst for Change”, Middle East, Issue 419, February 2011, 9.19.  13
斯坦的割让——的延续。”他曾预言,“发生在阿拉伯的土地上、和阿拉伯人有
关的一切,已经构成在 21 世纪实现巨大变革的基本条件”。

伊斯兰中间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埃及学者尤苏夫·盖尔达维近年来一直
倡导探索适合伊斯兰社会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他对阿拉伯社会存在的专制
独裁、官场腐败、经济发展滞后、贫困与失业问题日趋严重、教育落后、思想
封闭保守、理性缺失、文化更新停滞不前等问题予以了深刻批判。在政治改革
领域,盖尔达维提出了一系列穆斯林社会必须尊重和遵循的原则,诸如他强调
尊重“公正、协商、自由、尊严和人权”等“普世价值”;主张“爱护妇女原则”,
强调“妇女的权利、地位和尊严”;主张“民主政体原则”和“尊重民意原则”,
强调人民“有权力以和平方式罢黜无能渎职的统治者”等等。

因此,从思想文化的角度看,席卷阿拉伯世界的政治变革并非无源之水。
阿拉伯知识界和思想界对阿拉伯社会弊端的批判与反思,无疑为以发展民主、
改善民生为主要诉求的民众抗议浪潮提供了思想源泉,这也符合重大社会政治
变革的历史规律。
三、中东变局的发展趋势
当前中东地区形势的发展仍存在诸多的不确定因素,本节主要从总体态势
和地区格局两个层面加以分析。
(一)阿拉伯国家发展转型的总体趋势
总体上看,阿拉伯国家将进入全面变革与调整的时期,其中以下几个问题
值得高度关注。
(1)民主化问题。在未来的发展转型中,民主化无疑将成为中东国家政治
变革的主流。无论是传统的君主制国家,还是现代的共和制国家;无论是通过
自上而下的改革,还是通过自下而上的变革,政治变革都将成为大势所趋,但
中东国家不会照搬西方民主,而是实现具有各自国情和特色的民主。对此,有
学者指出,“2011 年的反独裁斗争终结了阿拉伯穆斯林与民主观念格格不入的
观念”,

“不管变革中的阿拉伯国家的社会政治形势如何发展,即便许多国家
                                                     
① 本段中的引文均转引自薛庆国:《阿拉伯巨变的文化审视》,2011 年上海外国语大学《“中
东形势的巨变及其影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 35~38 页。
② 尤苏夫·盖尔达维:《世纪之交的伊斯兰民族》(阿拉伯文),开罗:曙光出版社 2002 年
版,第 153~154 页;尤苏夫·盖尔达维:《伊斯兰中间主义与维新思想坐标》(阿拉伯文),
多哈:盖尔达维伊斯兰中间主义与维新思想研究中心,2009 年版,第 8 章。对于伊斯兰中
间主义的思想的了解,得益于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祁学义博士提供的翻译资料,在此
深表谢意。
③ Eugene Rogan, “The Arab Wave”, http://nationalinterest.org/ the-arab-wave-5169. 14
仍保持着那种在西方看来不完全民主的统治模式,但对民意和民众的重视程度
都会上升。”

可以预见,阿拉伯国家的民主化不可能一蹴而就,中东的伊斯兰
传统文化,复杂的部落、教派等因素决定了中东民主化进程将是漫长且曲折的。
这也恰如相关的评价所言:“突尼斯不会像法国一样,而埃及也不会变成瑞士。
不要期待发生划时代的变革。在阿拉伯世界将维持缓慢发展的半传统社会,传
统和现代化的对立将加深。”

 甚至有人悲观地指出,“阿拉伯革命的被迫性、
不成熟、被形势所迫和相互影响等特点使人们相信,阿拉伯世界的迫切任务可
能不是消灭专制,而是修复专制”


(2)世俗化问题。在此次中东政治变革的初期,宗教因素并不突出。因此,
人们多认为世俗化在阿拉伯国家未来政治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应得到进一步加
强。对此,有评价指出,阿拉伯“起义者不希望未来国家模式成为伊朗霍梅尼
式神权模式,而是成为土耳其式的民主模式”

。然而,随着形势的发展,伊斯
兰势力逐步增强的趋势在部分国家已经显现,尤其以突尼斯伊斯兰复兴党、埃
及穆斯林兄弟会的崛起尤为引人注目。有学者指出,在埃及“可能上台的不是
宗教狂,而是相当温和、稳重的伊斯兰教徒,他们将在未来产生重大影响。”

 因
此,总体来说,宗教因素在未来阿拉伯国家政治发展中的作用仍不容忽视,教
派矛盾和宗教极端组织在巴林、也门、叙利亚等国家的影响也不容低估。
(3)阿拉伯伊斯兰国家与西方的关系问题。此次中东的民众抗议浪潮具有明
显的内生性特征,反西方的色彩相对淡薄。因此,有评价指出,在此次中东变革
中,“要求自由、尊严、公正的思想已经取代了曾经的反对帝国主义大旗”。

即使
在西方军事打击利比亚以后也没有引发阿拉伯—伊斯兰世界大规模的反西方浪
潮。因此,当前中东国家的社会运动更为关心的是自身的命运与前途问题,而
不再像历史上的阿拉伯民族主义和伊斯兰复兴主义,一味将反西方作为其核心
价值的诉求之一。它旨在通过包括思想和制度改造在内的自我救赎,实现国家
的再造与民族的复兴。近代以来,反西方几乎构成了阿拉伯—伊斯兰世界政治
思潮和社会运动的核心主题之一。从纳赛尔的阿拉伯民族主义到霍梅尼的伊斯
                                                     
① 费奥多尔·卢基扬诺夫:《重建联系的时候到了:应该在西方影响力衰落的地区加大活动
力度》,(俄罗斯)《独立报》2011 年 4 月 27 日。
② 阿列克谢·马拉申科:《历史缓慢前进》,(俄罗斯)《独立报》2010 年 4 月 27 日。
③ 阿列克谢·博加图罗夫:《争权夺位还是要求自由——阿拉伯世界的变化可能导致专制死
灰复燃》,(俄罗斯)《独立报》,2011 年 4 月 11 日。
④ 哈维尔·巴仑苏埃拉:《阿拉伯革命的七个关键问题》,(西班牙)《国防杂志》2011 年 4
月号。
⑤ 阿列克谢·马拉申科:《历史缓慢前进》,(俄罗斯)《独立报》2010 年 4 月 27 日。
⑥ 哈维尔·巴仑苏埃拉:《阿拉伯革命的七个关键问题》,(西班牙)《国防杂志》2011 年 4
月号。15
兰原教旨主义,乃至拉登的伊斯兰极端主义,都具有强烈的反西方倾向,并且
多把西方的侵蚀作为伊斯兰世界落后的根源之一。
当前,中东的政治变革具有明显的淡化反西方色彩的特征,西方民主价值
观和社会制度对阿拉伯国家政治变革的影响呈上升态势。此外,在利比亚和叙
利亚问题上,海湾合作委员会主导的阿盟,在干涉内政问题上也倾向于西方。
它们不仅积极参与推翻卡扎菲政权的利比亚战争,而且不断与西方合作向叙利
亚巴沙尔政权施压。“对于整个阿拉伯世界而言,如果中东政治变革换取的是整
个阿拉伯世界完全倒向西方,使自身的命运操控于他者之手,无疑将是更大的
民族悲剧,阿拉伯民族的复兴也将变得更加遥遥无期。”

阿拉伯—伊斯兰国家
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的主体性建设,真正解决自身的发展问题,才能更加自信地
面对西方。
(二)中东地区格局的发展趋势
中东地区格局的变化突出表现为阿拉伯世界进一步分化、以色列安全环境
趋于复杂、土耳其影响力增强以及伊朗周边环境复杂化等。此外,在中东变局
的影响下,中东和平进程、伊拉克问题和伊朗核危机等热点问题的发展也进一
步复杂化。
(1)中东变局导致阿拉伯世界进一步分化。由于阿拉伯国家陷入群体性动
荡,阿拉伯世界的整体地位将呈现出进一步下降的趋势。埃及传统大国地位进
一步衰落,利比亚问题导致阿拉伯世界内部的分裂进一步加剧。有学者指出,
未来的阿拉伯世界有可能分裂成两大阵营,即“富有影响的阿拉伯君主国精英
俱乐部”和“民主运动已经取代或者试图取代腐败独裁专制的国家”,“新集团
的形成使阿拉伯联盟失去价值。”

从阿拉伯世界次区域的角度看,沙特领导的
海湾合作委员会对巴林危机的干预,对利比亚和叙利亚问题施加的重要影响,
都表明海合会在阿拉伯世界的地位呈上升态势,而卡塔尔和阿联酋的活跃外交
也值得高度关注。
(2)中东变局对以色列的周边环境产生了巨大冲击。作为最早与以色列建
交的阿拉伯国家,埃及的变革将对以安全环境产生重要影响,继土耳其与以色
列关系恶化之后,埃以关系再遭破坏乃至美以关系遭到冲击都将使以色列更加
孤立。埃及开放加沙的拉法口岸、斡旋巴勒斯坦内部实现和解、冲击以色列使
馆以及西奈半岛通往以色列天然气管道多次发生爆炸等事件,都引起了以色列
的忧虑。对此,有评价指出,“阿拉伯之春震动了整个中东地区,导致两个长期
                                                     
① 刘中民:《叙利亚大棋局》,《东方早报》2012 年 2 月 8 日。
② 亚历山大·斯莫尔齐克、福尔克哈特·温德富尔:《阿拉伯之夏》,(德国)《明镜》周刊
2011 年 5 月 16 日。16
专制政权的垮台,而以色列对其联盟和安全忧心忡忡”

。此外,伊朗核问题的
升温、叙利亚的动荡局势、土耳其与以色列矛盾的上升,都恶化了以色列的周
边环境。更重要的是,美国和以色列的盟友关系也面临着严重的信任危机。以
色列已经认识到中东地区的“政治战略环境正向着不利于他们的方向演变。”
 ②
(3)中东变局使土耳其的地区影响上升。中东变局导致阿拉伯国家的政治
体制和发展模式发生严重危机,土耳其作为中东伊斯兰国家中世俗化、民主化
的典型代表,其发展模式将对阿拉伯国家政治经济转型产生重要影响。因为“土
耳其兼备伊斯兰和世俗民主国家的特性,有利于其施加地区影响力。”
 ③
从外交
角度看,土耳其对利比亚危机的斡旋以及近年来加强参与中东事务的外交调整,
尤其是土耳其在巴以问题上的政策调整,都使土耳其的地区影响不断上升。此
外,土耳其作为叙利亚的重要邻国和西方的重要盟国,无疑将对叙利亚危机的
解决发挥重要作用。
(4)中东变局使伊朗的周边环境复杂化。在阿拉伯国家抗议浪潮的影响下,
伊朗也一度发生民众抗议浪潮,但并未对伊朗现政权产生严重冲击。在一段时
期内,由于主要阿拉伯国家陷入动荡,美国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战略收缩,都
有利于伊朗在中东地区坐大。对此,有评论指出,当前“中东的均势已经打破,
伊朗自然而然占据了优势”

,因而“伊朗是地区变革的受益者”
 ⑤
。但自 2011
年下半年以来,叙利亚政权作为伊朗盟国的岌岌可危,西方不断加大对伊朗的
制裁力度,美国和以色列多次威胁军事打击伊朗,都使伊朗面临着前所未有的
压力。2011 年底以来,伊朗多次进行军事演习并发出封锁霍尔木兹海峡的威胁
后,美国进一步加大了对伊朗进行制裁的力度。美国和以色列是否对伊朗核设
施进行军事打击,或发动对伊朗的全面战争,已成为 2012 年中东局势的最大悬
念。
(5)中东变局导致地区热点问题进一步复杂化。在中东变局的影响下,国
际社会尤其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将更多精力投入到阿拉伯国家的政治变革,都使
巴以和平的前景堪忧。2011 年 9 月,巴勒斯坦正式提出了加入联合国的申请,
拟以寻求“入联”的方式引起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的注意力,从而避免巴勒斯
                                                     
① Ethan Bronner and Isabel Kershner, “Fatah and Hamas Announce Outline of Deal”,
http://community.nytimes.com/comments/www.nytimes.com/2011/04/28/world/middleeast/28m
ideast.html?permid=9.  
② 阿兰·弗拉松:《以色列,巴勒斯坦和“阿拉伯之春”》,(法国)《世界报》2011 年 4 月
29 日。
③ Benjamin Tua, “Winners and Losers in a New Middle East”,
http://www.fpif.org/articles/winners_and_losers_in_a_new_middle_east.
④ 《美国在中东陷入孤立境地》,(日本)《选择》月刊 2011 年 4 月号。
⑤ Benjamin Tua, “Winners and Losers in a New Middle East”,
http://www.fpif.org/articles/winners_and_losers_in_a_new_middle_east. 17
坦建国问题被中东乱局所淹没。

在伊朗核问题上,伊朗的政策更趋强硬,使
短期内解决伊朗核问题的前景更加渺茫。对此,有学者悲观地指出,“阿拉
伯之春或许很迷人,但却不一定长久。可悲的是,伊朗的霸权威胁却看起来
更为持久”

。在伊拉克问题上,海湾周边国家教派矛盾加剧与伊朗政治渗透
相结合,有可能加剧伊拉克的教派冲突。在阿富汗问题上,在美国击毙拉丹事
件的刺激下,基地组织和塔利班的报复性恐怖袭击呈大幅上升的态势。
The Fundamental Issues of the Middle East Upheaval
LIU  Zhongmin
Abstract        The Middle East upheaval is a regionally political and social
movement sweeping the Arab world, which aims at developing democracy and
improving civilian life, overthrowing the existed political regime is the purpose of
political demonstrations. The political transformation in the Middle Eastern
countries has not only typical common characters and vivid differences, but also
profoundly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roots. In terms of the trends of the
Middle East upheaval in the future, democratization, secularization and how to deal
with the West are the three central issues of the political transformation of Arab
countries, the status changes of Arab countries, Israel, Turkey, Iran and the
complication of regional hot spots are the main trends of the regional structure in the
Middle East.
Key Words   Middle East Upheaval; Political Change; Pattern of the Middle East;
Political Transformation of Arab Countries
(责任编辑:杨  阳)
                                                     
① 刘中民:《巴勒斯坦建国难在何处》,《东方早报》2011 年 9 月 27 日。
② John Bolton, “Iranian Winter Could Chill the Arab Spring”, Wall Street Journal, 18 April,
2011.

台湾国防大学报告:析論中東「阿拉伯之春」的衝擊與影響 The Impact and Influence of“The Arab Spring”in the Middle East




程富陽 上校(Fu-Yang, Cheng)
國防大學(ROC)軍事共同教學中心主任

提  要
導於2010年12月中旬,北非突尼西亞(Tunisian)市警因取締一名在首都突尼斯無照
販售水果的失業大學生,引發一連串警民抗爭,並擴大為反政府與爭取自由民主的浪
潮,非洲媒體把此次事件稱為「茉莉花革命」(Jasmine Revolution),又稱「阿拉伯之
春」(The Arab Spring),對中東區域及世界都造成重大衝擊及影響。在可預見的未來,
中東將同時存在著和平、衝突與抗爭;如何因應解決這個新賽局的衝突而導向和平,
則不僅是美國必須面對的21世紀國際政治重大課題,也是中東各國尋求自由民主潮流
應努力的課題,更是兩岸未來尋求建立可資期待和平環境所需借鏡的課題。
關鍵詞:茉莉花革命、阿拉伯之春
Abstract
Started in mid-December last year (2010), when Tunis (the capital of Tunisia) metropolitan
police harassed and arrested an unemployed college student for selling fruit without an
authoritative license, riots between police and civilians were initiated and later, expanded
into waves of anti-government and freedom-struggling movements and spread to almost the
rest of Arabic world. The African mass media named these activities the so-called“Jasmine
Revolution"or“The Arab Spring". In short, this event has resulted in great impact and
influence over not only the Middle East but the entire globe.
One can expect that peace, conflicts, and confrontations may co-exist in the Middle East
region in a foreseeable future. How this world, not the United States alone, would respond
and resolve such concern has become an imperative challenge, especially to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arenas in 21
st
century. The resolution to this subject should also provide those who are
working on cross-Taiwan Strait peace-making issues with valuable lessons.
Keywords: Jasmine Revolution, The Arab Spring


壹、前 言

導於2010年12月中旬,北非突尼西亞
(Tunisian)市警因取締一名在首都突尼斯無
照販售水果的失業大學生,引發一連串警民
抗爭,並擴大為反政府與爭取自由民主的浪
潮,肇致總統班阿里(Zine al-Abidine Ben Ali)
於2011年1月14日被迫逃亡沙烏地阿拉伯。
非洲媒體把此次事件稱為「茉莉花革命」
(Jasmine Revolution),1
影響所及竟如末路狂
花,一瀉千里。整個阿拉伯世界已有埃及、
約旦、阿爾及利亞、茅利塔尼亞、蘇丹、沙
烏地阿拉伯、敘利亞、阿曼、摩洛哥、葉
門、巴林、利比亞等國群起抗爭不斷,美國
中東最忠實的盟友埃及總統穆巴拉克,早已
於2011年2月11日在內外壓力下被迫交出政
權,但國內情勢迄今仍呈混亂;2
伊朗更是趁
亂派遣兩艘軍艦穿越蘇伊士運河,並試圖拉
攏埃及新政權,以凸顯其在中東的地位與角
色;而利比亞政府自2011年初,頻頻對示威
群眾的血腥鎮壓行為,迫使聯合國安理會於3
月18日通過了1973號決議案,3
對利比亞「採
取所有必要手段」執行禁航區行動。
以美英法為主的聯軍更於3月20日對
利比亞政府軍啟動一項「奧德賽黎明」
(Operation Odyssey Dawn)的空襲行動,使利
比亞境內處於政府軍與反抗軍對峙達半年之
久,直到8月19日一項由北約聯合反抗軍號稱
「美人魚軍事行動」(Mermaid military action)
,4
突破格達費政府軍的最後據點的黎波里,
終使以鐵腕統治利比亞42年的格達費政權土
崩瓦解。5
歸結這場革命所及,整個中東阿
拉伯22個國家,竟然除了卡達、阿拉伯聯合
大公國、科威特3個國家外,幾無倖免於這
波抗爭的風潮。事實上,由於其波及的範圍
與影響,已非原肇始地突尼西亞的國花「茉
莉花」所能涵蓋其始因;因此,從2011年4
月以後無論是《時代週刊》(Time)或《經濟
學人》(The Economist)都正式以「阿拉伯之
春」(The Arab Spring)之名取代了「茉莉花
革命」這個辭彙。6
本文針對這場「阿拉伯
之春」對中東追求民主化的原因、變化及其
對世界與我國將可能產生的影響,提出以下
的觀察研究。


貳、中東地緣與文明

一、中東國家分布

英國地緣戰略學家麥金德(Holford John
Mckinder)曾說:「中東(Middle East)是世界
樞機地理的一個『世界島』,是歐、亞、非
三大洲的屋脊7
。」但也因為如此,中東要
域成為兵家必爭的戰略之地。

傳統上,中東是一個地理、政治、歷史
以及文化的綜合性概念,不僅被用來指一系
列政治國家,也被用作「一種社會和文明的
文化名稱」。因此,中東範圍的劃定有很大
的伸縮性。狹義上的中東指埃及以東的18個
國家和地區。他們是:阿富汗、伊朗、土耳
其、敘利亞、伊拉克、黎巴嫩、巴勒斯坦、
以色列、約旦、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卡
塔爾、巴林、阿曼、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葉
門、塞浦路斯、埃及。
廣義上的中東,除了這18個國家和地
區之外還要加上北非的5國,他們是:摩洛
哥、阿爾及利亞、突尼斯、利比亞、茅利塔
尼亞。8
另外,「20世紀國際政治辭典」對「
中東」做了幾個不同範圍的界定,分別為阿
拉伯國家和以色列;北非和西亞的所有回教
國家;以阿衝突和波斯灣安全有關的國家,
包括巴林、埃及、伊朗、伊拉克、以色列、
約旦、科威特、黎巴嫩、利比亞、阿曼、卡
達、沙烏地阿拉伯、敘利亞、阿聯大公國、
葉門及近東(Near East)。9
國內部分研究阿拉伯學者,則認為今
日阿拉伯國家應該有22個,分布在亞、非兩
洲。在亞洲阿拉伯半島上的阿拉伯國家有12
個:沙烏地阿拉伯王國、巴林、卡達、聯合
大公國、阿曼、葉門、約旦、巴勒斯坦、黎
巴嫩、敘利亞、伊拉克、科威特;而在非洲
的阿拉伯國家有10個:他們是索馬利亞、吉
布提、蘇丹、埃及、利比亞、突尼西亞、阿
爾及利亞、摩洛哥、茅利塔尼亞、葛摩共和
國。10

二、中東歷史文明

中東地區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發源地,早
在數千年前就在這裡就曾經孕育了輝煌燦爛
的埃及文明、巴比倫文明和兩河流域文明(
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並且成為猶太
教(Judaism)、基督教(Christianity)和伊斯蘭
教(Islam)世界三大教的發源地,阿拉伯帝國
和鄂圖曼帝國(Ottoman Empire)在中世紀都
是世界文明東方代表性的國家,對整個世界
文明發展均產生深遠的影響。11
然而,在歷史上,中東始終是一充滿矛
盾,戰爭和動亂多於和平穩定的地區。優越
的地理條件、石油資產和宗教文化因素確定
了中東在世界政治、經濟和軍事上的重要地
位,並因此成為西方列強覬覦的對象,也是
世界強權、霸權主義和擴張勢力激烈較量的
競技場。12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鄂圖曼帝國崩潰,
英、法、德、意等國勢力再次深入中東地
區。除土耳其、伊朗、阿富汗等少數國家通
過民族主義運動,相繼擺脫了西方列強的控
制成為獨立國家外,中東地區大部分阿拉伯
國家相繼被英、法等國納入其殖民體系或
勢力範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中東石
油的發現和產量的不斷提高,中東再度成為
美、蘇等大國政、軍實力競顯的場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中東地區局勢激
烈動盪,局部戰爭和武裝衝突不斷發生,成
為名符其實的世界衝突熱點地區。據統計,
截至2003年,戰後中東地區爆發了40多次較
大規模的戰爭和武裝衝突,其中大規模的戰
爭有7次,即5次中東戰爭、兩伊戰爭和波灣
戰爭,13
「以阿」衝突和巴勒斯坦問題更成
了中東問題的代名詞。14


參、中東國家衝突分析

自1948年以色列建國後,「以阿」衝
突不斷發生;截至80年代由埃及總統沙達
特(Anwar al-Sadat)倡導中東和平協議,「以
阿」間和平進程方得啟動。然而這種和平卻
相當短暫;1991年及2003年兩次波灣戰爭並
未為中東和平進程帶來突破,阿拉伯世界對
美國在2003年及2007年大力推動的「中東和
平路線圖」(Middle East Peace Roadmap)及「
新中東和平計畫」(The new Middle East peace
plan)始終無法認同;而2010年這場「阿拉伯
之春」更為中東各國追求自由民主浪潮,吹
皺一池春水,除導致西方聯軍於2011年3月
20日起對利比亞採取自2003年進攻伊拉克以
來,對阿拉伯世界所進行最大一場代號「奧
德賽黎明」的軍事行動,把原本侷限於阿拉
伯半島的衝突,延伸至北非的中東地區;並
導致夙有「中東瘋狗」稱號的格達費終於敗
亡途中被反抗軍格斃身亡,15
利比亞臨時政
府「全國過渡委員會」雖也於2011年10月31
日在聯軍的支持下誕生,但中東局勢更趨複
雜的新戲碼,一般國際關係觀察家對此區域
未來是否就此趨向平靜,並未抱以過度的樂
觀,16
反覺的一場新恐怖主義的幽靈有可能
降臨戰後的利比亞,將使西方國家無法品嚐
戰爭勝利的果實滋味。
西方著名政治學者杭亭頓( S a m u e l
Huntington)在1993年《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
的重建》一書中,雖預言冷戰結束後,世界
將面臨基督文化與伊斯蘭文化的衝突,17

顯然未能提出解決之道。中東國家如伊朗、
敘利亞及利比亞,歷來是中東地區主張強
硬反以色列的國家,在穆斯林的中東地區,
形成阿拉伯民族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壁
壘分明,自然形塑東西文明衝突與威脅的情
境。而利比亞格達費40年來大力倡導和援

助反西方、提倡大非洲主義,18
包括資助恐
怖組織、企圖發展核武、協助非洲反親西方
革命,更令西方國家頭疼不已。睽視這場中
東「阿拉伯之春」浪潮,波濤翻湧不歇,多
少揭示了當今世界任何重大改變導致對西方
國家利益過度衝擊及損失,都有可能促使美
國為首的西方世界對任何國家採取干預的行
動。
儘管美國總統歐巴馬自2009年就任以
來,對中東各國態度,一改前任總統布希
政府的「強硬先制」手段,改採取「以和為
貴」的外交政策,但仍難避免西方強權的整
體利益而發動戰爭;至少,目前擺在以美國
為首的西方國家眼前,而無法立即獲得解決
的難題,就有以下幾個困境:

一、伊朗核武問題未獲解決

起於2007年9月的伊朗核武危機,雖因
2007年12月3日一份美國國家情報首長辦公
室公布《國家情報評估》(Nation Intelligence
Estimate),認為伊朗發展的濃縮鈾並無立即
威脅的報告,使美國原訂的強硬軍事政策延
宕至今;19
且自2008年7月以來,伊朗總統
艾哈邁迪.內賈德(Mahmud Ahmadinejad)屢
屢昭告世人,伊朗絕不會因發展核武而引發
戰爭;加上美國繼任總統歐巴馬的「以和為
貴」外交政策;使美國先前可能對伊朗採行
立即的強硬軍事政策大為降低。
2008年7月一場全球金融風暴,更使美
伊核武危機可能導致的軍事攻擊行動驟然緩
和;美伊並於2008年10月就核問題舉行了
雙邊「閉門會議」;但2009年9月25日美國
總統歐巴馬與英國首相布朗、法國總統沙柯
吉突聯合指控伊朗,然伊朗並無停頓核能發
展跡象;隨後國際原子能總署理事會會議於
2009年11月27日,要求伊朗核武發展須遵循
1970年《核武不擴散條約》的規範,20
伊朗
反於2009年12月提出有條件發展的「鈾交換
協議」,惟得不到西方國家正面回應,索性
於2010年1月2日強勢提出「最後通牒」,更
於2010年4月22日迄25日在波斯灣與荷姆茲
海峽水域舉行「偉大先知五號」大規模軍事
演習,21
以因應來自「他國」的可能軍事威
脅,2011年2月15日更成功將載有測試太空
艙的新型火箭「探險家四型」(Kavoshgar-4)
發射進入太空,令西方強權憂心伊朗的太空
企圖與核彈發展有關;22
這一連串的情勢演
變到伊朗於2011年2月22日,利用埃及混亂
之際,派艦穿越蘇伊士運河突顯其在中東的
地位而引發地區緊張,引人側目;對美國而
言,伊朗核武問題仍是美國終須面對的一場
夢魘。

二、「以、巴」衝突未能消解

從2008年12月底到2009年1月初,以色
列對巴勒斯坦哈瑪斯所占據的加薩走廊(Gaza
Strip)發動「鑄鉛行動」(Operation Cast Lead)
,造成數千人傷亡,23
後雖因國際組織強力
介入而中止攻擊行動,然此舉已使「以、
巴」衝突的仇恨更加深化。
而2009年2月10日舉行的以色列國會改
選結果,是由僅獲得27席的右派聯合黨的納
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聯合極右派
的「以色列家園黨」組成新政府,24
而無論
是聯合黨的納坦雅胡或「以色列黨」的黨魁
李柏曼(Avigdor Liebermna),渠等對抗巴勒
斯坦哈瑪斯的態度則屬一致:「不是你死就
是我亡」。此現況將使以、巴的仇恨無法消
解,而這也正是國際社會尋求中東和平的最
大障礙。迄今這股「阿拉伯之春」風潮更吹
向位於以色列北方鄰境最具軍事威脅的敘利
亞,25
是否導引雙方重整結合中東各國勢力
以為對峙力量,值得關注。
三、東西方文明衝突加劇
兩次波灣戰爭早已激起中東乃至全世
界穆斯林的反美怒潮,此次中東「阿拉伯之
春」導致阿拉伯國家紛紛因追求自由民主而
與政府的抗爭活動中,美國採取了相當克制
的作為,連此次攻擊利比亞的「奧德賽黎
明」軍事行動,都由法、英為首的北約組織
率先領軍實施攻擊,就是避免激化整個伊斯
蘭世界對美國為首西方強權的仇恨;但利比
亞格達費卻把這場戰爭形容為,歐美在對穆
斯林展開一場「十字軍」的侵略戰爭,26

在使全球穆斯林同仇敵愾,共同對抗來自基
督教國家的攻擊。
事實上,「阿拉伯之春」在深層意義
上,所顯示的乃是泛伊斯蘭主義已在阿拉伯
世界趨向凝聚和快速發展,茉莉花革命可
說打亂了舊的親西方勢力。西方透過控制
埃及、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葉門、約旦
等國而宰制阿拉伯世界的舊秩序,必將讓位
給泛伊斯蘭主義的兩大新興勢力。這兩大勢
力分別是以伊朗為中心的什葉派聖戰組織勢
力,除了伊朗本身外,他還包括了黎巴嫩的
「真主黨」,巴勒斯坦的「哈瑪斯」,伊拉
克、約旦、波灣國家巴林、以及沙烏地阿拉
伯的部分地區等;另一股勢力則是賓拉登所
興起的「蓋達」組織,其以葉門為中心,在
2010年成立了「阿拉伯半島基地組織」,將
勢力擴及沙烏地阿拉伯、伊拉克、利比亞,
甚至非洲的索馬利亞、肯亞及坦尚尼亞等地
區,連埃及的穆斯林兄弟會都相為呼應。27
而這股泛伊斯蘭主義是否因這場「阿拉伯之
春」,促使中東反美勢力得以凝聚,而讓東
西方文化對峙情勢更趨升高,的確對未來的
中東和平投下了更難以預測的變數。
四、石油飆漲催化資源掠奪
中東「阿拉伯之春」自肇發以來,影響
所及全世界,主要因素實在是此區域係世界
主要石油蘊藏及生產區,其因抗爭造成石油
價格波動已牽動世界經濟復甦變數;而最具
指標性國家,除已因此事件導致政權更替的
埃及外,當屬伊朗、利比亞及沙烏地阿拉伯
這三個國家。居世界第二石油生產量的伊朗
自2008年5月以來,即頻頻試射超過2,000公
里遠距的新式彈道飛彈級火箭,對以色列造
成莫大威脅,2011年2月22日派艦穿越蘇伊
士運河,更令以色列如芒刺在背。事實上,
以色列早於2008年6月初,即在地中海東岸
與希臘舉行了包含一百餘架F-15和F-16戰鬥
機的大規模聯合軍演,而演訓的飛行距離超
過1148公里,正是從以色列到伊朗中部納坦
茲市(Natanz)附近鈾濃縮廠的大約距離,28

次區域內諸國抗爭革命行動,是否造成利益
衝突而掀起石油資源風暴猶待後續觀察。
無可諱言,截至2008年的世紀金融風
暴前,全球化仍是21世紀初的大趨勢,而經
濟更是全球化影響的第一步;29
據世界經濟
合作組織測算,油價每上漲10美元,世界經
濟增長就下降0.25%。30
從2010年12月受「
阿拉伯之春」革命影響,迄自2011年3月西
方聯軍對利比亞發動空襲,使利比亞生產原
油從日產160萬桶,降至不及40萬桶,倫敦
北海布蘭特原油於2011年3月一度飆至近120
美元高價,31
雖然於8月,因美國債務風暴
導致全球性經濟疏緩及利比亞政情有利油田
復產,而暫使石油價格挫跌到一桶85美元上
下,但旋又回升至115美元。32
事實上,只要
石油仍是國際資源之所需,其價格起伏仍將
影響國際經融與秩序;且如「阿拉伯之春」
影響激化到目前位居全世界出口原油及產量
第一的沙烏地阿拉伯,33
則不但將擴散北非
蘇丹、阿爾及利亞及波灣6個產油國的石油
生產量;亦可能間接引爆中東其它地區的衝
突,則不但2008年5月因石油飆漲肇生全球
經濟危機的歷史將再度面臨重演,因經濟危
機而引發似2011年9月「佔領華爾街(Occupy
Wall Street)」的社會階級衝突運動,34
恐亦
將層出不窮。


肆、對國際恐怖組織活動的影響

1968年,國際間因受民族解放運動、
西方國家共產思想影響與控制,及阿拉伯國
家於1967年的中東「六日戰爭」中敗給了以
色列,從此國際間便出現了暗殺、爆炸、綁
架、劫機、炸機等恐怖活動高潮。直後,類
似的恐怖活動更是愈演愈烈;據統計,1968

到1969年間,全世界共發生的恐怖事件達6千
多起。而在往後的12年中,共有近4千人因恐
怖活動無辜喪生。此後,國際上就以1968年
作為現代恐怖主義的起點,而中東自此成為
恐怖主義的代名詞。35
據美國國務院及聯合國2009年公布的資
料,全球最主要的恐怖組織有127個;其中
蓋達組織(AI Qaeda)、哈馬斯(Hamas)、阿布
薩耶夫(Abu Sayyaf)、奧姆真理教(Aum Shinri
Kyo)、埃塔(ETA)和塔米爾虎組織(Liberation
Tigers of Tamil Eelam LTTE)是最經常引起世
人關注的6個恐怖組織(如表1);雖說日本
奧姆真理教、斯里蘭卡塔米爾虎組織及蓋達
組織都已受到重挫,但對國際的恐怖活動及
氛圍仍有影響(如表2)。
此次西方聯軍雖在中東「阿拉伯之春」
中,雖一舉解決了長期與西方為敵的格達
費,但是否應驗如他生前所誓言:中東地中
海將變成恐怖組織與活動的戰場,成為回教
世界與西方國家進行一場永難終止的消耗戰
爭,尚在未知之數。若然,則對中東區域的
穩定與和平都將造成重大的影響。





表1 現今世界主要恐怖組織表
組織名稱 創始人 簡介
蓋達組織
(AI Qaeda)
奧薩馬.賓.拉登
(Osama bin Laden)
此為全球最大的恐怖組織網。創始人賓拉登於1955年出
生於沙烏地阿拉伯。1979年前蘇聯入侵阿富汗後,賓拉
登參加阿富汗聖戰組織,展開反對前蘇聯入侵阿富汗的
戰爭,從此步入「聖戰」的道路。1991年波灣戰爭,更
激發了賓拉登反美、反西方的恐怖報復行動。
哈馬斯
(Hamas)
謝赫.阿哈馬德.亞辛
(Sheikh Ahmed Yassin)
以色列建國後,占領大片巴勒斯坦領土,巴勒斯坦人亞
辛遂於1987年12月9日成立「哈馬斯」組織,一方面組
織被佔領區的巴勒斯坦人進行反以色列遊行、示威和罷
工等抗議活動,另一方面則展開武裝鬥爭,具有濃厚的
恐怖主義色彩。
阿布薩耶夫
(Abu Sayyaf)
阿布杜拉加克.阿布巴卡
爾.簡加拉尼(Abduragak
Abubakar Janjalani)
成立於1970年代,是一個最激進的武裝組織之一。創
立的目的是企圖在菲律賓南部諸島上成立一個獨立的國
家,從菲律賓分離出去。
奧姆真理教
(Aum Shinri Kyo)
麻原彰晃(Shoko Asahara)
1955年麻原彰晃出身在日本貧困家庭,他先天局部失
明。1984年在東京開設一家練習「瑜珈功」的道場,此
為奧姆真理教的前身。1986年因出版「超人能力秘密開
發法」而聞名,1995年在東京地鐵系統施放沙林神經性
毒氣。
埃塔(ETA)
伊格納西亞.格雷西亞.
阿爾瓜伊
成立於1958年,是西班牙一個地方性激進民族組織。其
目標是爭取民族獨立,建立巴斯克主權國家。
塔米爾虎組織
(Liberation Tigers of
Tamil Eelam, LTTE)
普拉巴卡蘭(Velupillai
Prabhakaran)
成立於1976年,是斯里蘭卡政府最頭疼的反政府力量,
目標是建立獨立的泰米爾國家。據統計,塔米爾虎組織
最高兵力達1,0000餘人,既有陸上作戰部隊,又有海上
作戰部隊;塔米爾之虎創辦人普拉巴卡蘭父子於2009年
5月被斯里蘭卡政府軍消滅。
資料來源: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Country Reports on Terrorism 2009〞。
作者自行整理製作。





表2 當代重大恐怖攻擊事件
事件 主使者 訴求
峇里島爆炸案
(印尼,2002)
伊斯蘭祈禱團
為在東南亞建立泛伊斯蘭教國家,以激進手段
達成訴求。
莫斯科爆炸案
(俄羅斯,2003)
黑寡婦組織 宣示車臣獨立及反抗俄羅斯的恐怖活動
馬德里爆炸案
(西班牙,2004)
摩洛哥伊斯蘭戰鬥團 無恐怖組織出面說明攻擊動機。
倫敦地鐵爆炸案
(英國,2005)
歐洲聖戰組織基地小組和蓋
達組織歐洲分支
針對英國出兵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報復行動。
摩加迪沙國際機場爆炸案
(索馬里,2006)
「伊斯蘭法院理事會」組織 無恐怖組織出面說明攻擊動機。
卡班達拉納克機場爆炸案
(斯里蘭卡,2007)
塔米爾之虎組織 針對反制斯里蘭卡政府軍之攻擊行動。
孟買連環恐怖攻擊事件
(印度,2008)
疑似為巴基斯坦解放組織虔
誠軍所訓練的槍手
無恐怖組織出面說明攻擊動機。
雅加達爆炸案
(印尼,2009)
伊斯蘭祈禱團 無恐怖組織出面說明攻擊動機。
巴格達教堂人質劫持事件
(伊拉克,2010年)
基地蓋達組織
此事件造成37人死亡,56人受傷,係針對反制
親美政府軍。
喀布爾爆炸案
(阿富汗,2011年)
塔利班組織
顯示塔利班組織有能力在阿富汗境內發動大型
恐怖爆炸行動,以加速美國撤軍時程訴求。
資料來源: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Country Reports on Terrorism 2009"。
許韋婷、黃品維等著,《圖解簡明世界局勢》(臺北:邦城文化有限公司,2010年12月),頁98。
作者自行整理製作。




另值得關注的是這場「阿拉伯之春」
,是否間接導引於2011年5月2日,美國以海
豹特遣突擊隊實施「斬首行動」,在巴基斯
坦首都伊斯蘭馬巴德(Islamabad)北方小鎮阿
伯特(Abbottabad),狙殺了2001年發動「911
事件」策動者奧薩瑪.賓拉登(Usamah bin
Mohammad bin Awad bin Laden)的肇因,在國
際上亦引起廣泛討論。以中東新聞見長的倫
敦《每日電訊報》,就認為美國此舉對國際
恐怖主義活動恐有推波助瀾之嫌。事實上,
屬蓋達恐怖組織的「基地」已於2011年6月
間,推舉埃及的扎瓦希里(Ayman al-Zawahiri)
接替賓拉登出任該組織的領導人,並宣稱隨
時準備接續率領世界各國超過15億伊斯蘭信
徒,與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進行「聖戰」的
革命。36


伍、對兩岸及美中臺間戰略影響

2010年這場「阿拉伯之春」,導發中
東國家一連串追求自由民主的行動,截至目
前有埃及、利比亞、突尼西亞、葉門政權更
替,敘利亞國內群眾反政府示威等行動。分
析這場革命所造成的紊亂政經環境,不但對
日後東西方關係產生巨大衝擊,對兩岸及美
中臺間戰略趨勢亦將造成影響。

一、西風東漸,中國大陸首當其衝

「阿拉伯之春」西風東漸,自然影響
到亞洲各國,尤其以社會集權專政崛起於世
界的中國大陸最具感染力。一則網站流傳文
章,竟也號召了數以千計的中國各地民眾於
2011年2月20日在北京、上海、天津及廣州
等13個城市的市中心廣場集會,以「遍地開
花」方式高喊「我們要食物,我們要工作,
我們要住房,我們要公平」口號,爭取改善
民生、司法獨立、結束一黨專政和開放新聞
自由;而同年2月27日更擴及23個集會城市,
並呼籲民眾「不用槍,不用砲,只要每週定
時到;不用喊,不用鬧,只要看到便衣笑」
,37
似乎準備發動一場長期的「微笑革命」
,以呼應中東「阿拉伯之春」追求民主的風
潮。儘管此兩場抗議皆以「抗爭未動亂」收
場,但中共當局卻為此如臨大敵,除增派各
地軍警戒備兵力,並強制驅離抗議群眾。
事實上,中共早已嚴格限縮北非和中
東「阿拉伯之春」群眾示威抗議活動的媒體
報導,並嚴控網路搜尋關鍵字。中共國家主
席胡錦濤早於2月20日的中共中央黨校會議
上,首度指示加強網路監控,並警告此事件
正考驗當局的控制能力。胡錦濤雖未提及網
路觸發的抗爭動亂,卻強調中國大陸境內,
必須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資訊網路管理,提高
對國內約4億5千萬人「虛擬社會」的管理水
準,以健全網上輿論引導機制;38
中共一方
面為加大社會控制,於2011年度公安經費
編列了超過5千億人民幣,接近國防預算6千
多億;39
另一方面在胡錦濤默許下,由溫家
寶配合發表談政改議題為社會問題,期能降
溫。40
顯見「阿拉伯之春」引發人民追求自
由、民主的後續效力,已相當程度衝擊中共
的政情局勢。

二、中共深化對「全球反恐戰略」的運用

自「911事件」後,由於美國急需中共
聯手反恐之需求,使得中共原本應該替代前
蘇聯成為美國的頭號假想敵,一變反成為美
國全球性反恐聯盟的重要夥伴。反恐戰略使
中共與美國關係達到1972年簽訂「上海公
報」以來迄今最友好的程度;41
中共並以「
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為核心的「新安
全觀」作為其制定反恐政策、開展國際反恐
合作的指導原則。中共在反恐作為上,除確
立專職反恐機構,成立應急指揮體系,明確
賦予反恐任務及強化反恐防暴演練,並積極
透過「亞太經合組織」(APEC)、「上海合作
組織」(SCO)、「東協區域論壇」(ARF)等組
織,在「平等合作,雙向互利」基礎上,強
化同美國、俄羅斯和北約、歐盟的反恐多邊
國際合作;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李保東更於
2011年9月3日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公開呼籲,
加強國際集體合作有助於有效抵制恐怖主義
威脅。42
臺灣境內長久以來因並無重大恐怖攻擊
或傷害事件,且非國際間主要恐怖主義組織
之常見或優先攻擊目標,遂於民國98年將原
國防戰略由「預防戰爭」、「國土防衛」、「
反恐制變」,調整為「預防戰爭」、「國土防
衛」、「應變制變」、「防範衝突」及「區域
穩定」。43
然而,審視當前國際恐怖主義受
到中東「阿拉伯之春」影響催化下,臺灣恐
仍難以完全脫離全球反恐戰略之一環;換言
之,臺灣不能因恐怖主義於目前安全威脅不
大,乃輕視或忽略其背後蘊藏全球反恐戰略
的意涵。

三、影響美中臺「競爭性合作」關係

此次「阿拉伯之春」對中共產生的影
響,因近十年其選擇正確的經濟路線,要造
成百姓集體抗爭而導致中共政權土崩瓦解
的機率畢竟不高,且美國對現階段中共經
濟崛起,有助於世界金融體系完整的期盼日
益殷切;此時,自然不希望中共政權節外
生枝,造成美國在亞太安全戰略上過重的負
荷;這從美國副國家安全顧問麥當諾(Denis
McDonough),日前公開說明歐巴馬政府外
交政策目標時表示,44
美國正嘗試與中共建
立「競爭性合作」(Competitive cooperation)
關係的立場;以及近日歐巴馬要求美國媒體
避免宣染中國大陸的「阿拉伯之春」效應,
顯見美國對美中關係並無意受此事件影響而
有所突變。
2011年3月10日美國國家情報總監克萊
波及美國國防部軍事情報局長柏格斯(Ronald
Burgess)在國會分別表示,美國將對兩岸採取
「競爭性合作」的態度,以維持臺海兩岸因
簽訂ECFA而日漸改善的關係;但也都指出中
共在臺灣對岸部署的強大軍備並不會因此而
改變,誠如美國國際專家奈伊(Joseph S. Nye
Jr.)所言,兼具軟實力與硬實力的「巧實力」
(Smart power),將成為美中臺未來競合的策
略趨勢,而「阿拉伯之春」效力的發酵如過
度影響中國大陸,是否會牽動現階段美中臺
「競爭性合作」的戰略趨勢,值得注意。

四、民主將成為美國審度兩岸關係的關鍵

檢視2011年1月18日到21日的美中「歐
胡峰會」,惹出中共最不滿意的就是民主議
題,不僅會談前後,美國人權團體一路為中
共抵制劉曉波領取諾貝爾和平獎大肆抗議,
逼得美國在聯合聲明中,都要明白指出人權
是美國在國際關係中永不偏廢的中心價值,
顯然受到「阿拉伯之春」引爆中東如骨牌似
的要求民主而向政府發動抗爭潮流的影響。
觀察美國在這波中東追求民主浪潮所表現的
高度關切,隱然顯示在美國盟友中,屢屢因
民主與自由而為舉世欣羨的臺灣,將成為美
國昭告世人,推動民主與自由的典範。未來
可以預知,民主與自由將是美國審度兩岸關
係的關鍵。

陸、結 語

在複雜多變的中東地區,美國所扮演的
角色至為重要。美國總統歐巴馬目前所面臨
的難題,正是如何維持中東各國追求自由民
主與衝擊世界石油經濟的均勢困境。此次「
阿拉伯之春」效力所及,不但對中東區域及
國際間的關係造成衝擊,對兩岸國際戰略趨
勢亦間接造成影響;在可預見的未來,中東
的「阿拉伯之春」將同時影響國際間和平、
衝突和抗爭的國際關係與現況;如何因應解
決這個嶄新賽局的衝突而導向和平,則不僅
是美國必須面對的21世紀國際政治重大議
題,也是中東各國尋求自由民主潮流應努力
的目標,更是兩岸未來尋求建立可資期待和
平環境所需借鏡的課題。
收件:100年08月30日
修正:100年12月08日
接受:100年12月15日


作者简介:

程富陽上校,政戰學校73年班、約旦
陸院87年班、約旦戰院92年班、約旦塔
穆爾大學軍事行政教育碩士、國防大學戰
研所碩士98年班;研究領域:中東國際事
務;曾任連、營輔導長、旅處長、聯兵旅
主任、軍團組長、國防大學主任教官;現
任職於國防大學軍事共同教學中心主任。


原文载于中华民国国防部:
http://www.mnd.gov.tw/Upload/201203/018-029.pdf


2012年2月29日星期三

别你妈装伪善,陈光诚在哪? 高智晟在哪,P民们不要被伪善蒙蔽了!!! Re:中国表示支持在叙利亚展开人道救援


别你妈装伪善,陈光诚在哪? 高智晟在哪,P民们不要被伪善蒙蔽了!!!

中国表示支持在叙利亚展开人道救援

叙利亚一座遭政府军轰炸的民宅
叙利亚一座遭政府军轰炸的民宅
路透社

作者 小山
中国在叙利亚问题上出现新的立场松动,中国表示支持对叙利亚展开人道主义救援,这是否意味着中国有可能以新的态度面对欧美与阿拉伯国家正在酝酿的新决议案值得关注。

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表示,中国支持国际社会对叙开展人道主义救援。中国官方的报道今天透露,杨洁篪是在昨天晚上与阿拉伯联盟秘书长阿拉比通电话,向阿拉伯联盟表示中国的支持立场。
对叙利亚展开人道援助是不久前由叙利亚之友组织召集国际大会,有60多个国家与会,敦促叙利亚当局停止镇压,以便让国际社会展开人道援助,并帮助叙利亚遭受镇压的地区妇女儿童。路透社今天报道,法国稍早表示,联合国正在起草有关叙利亚问题新的安理会决议草案,以帮助对叙利亚境内遭镇压地区进行援助。但中国官方对于法国宣称联合国正在起草有关叙利亚问题新的安理会决议草案,寻求结束叙境内的暴力冲突,以及能对冲突受害者进行人道主义援助一事没有提及。
杨洁篪对阿拉伯联盟的表态明显是对阿盟的安抚,之前中国对叙利亚危机的处理方式,以及与俄罗斯联手否决阿盟支持的旨在让阿萨德下台的安理会决议草案,引发了阿盟的强烈不满。
杨洁篪对阿拉比表示:“当务之急是叙利亚冲突各方立即停止一切暴力行动,尽快开启包容性政治对话,共商改革方案。”
杨洁篪补充说:“国际社会应为此创造有利条件,并对叙利亚开展人道主义救援。”
杨洁篪还表示,中国高度重视阿拉伯联盟,在叙利亚问题上能够发挥的重要作用,中国愿意与阿拉伯国家一起,让叙利亚问题能够早日得到和平及妥善的解决。
一项消息分析,中国有可能改变对待叙利亚危机的立场,未来欧美及阿拉伯国家推出的人道援助叙利亚新决议案,中国是否改变动用否决权的做法,引起猜测。

2012年2月27日星期一

回答知風提問“焚烧毁容不会把法律都烧了吧?”5個月司法不作為,法律在它們眼裡本來就是灰!




人民網博客:
http://blog.people.com.cn/open/articleFine.do?articleId=1330241546905&sT=21


焚烧毁容不会把法律都烧了吧

原创于: 2012-02-26 15:32:26
标签:
文/知风 
24日,一条“网曝安徽‘官二代’横行霸道,恋爱不成将少女毁容”的微博在网络上疯传。该微博称陶汝坤因追求少女周岩不成,将其烧成重伤。记者24日联系到受害者周岩的家属及其代理律师李智贤。李智贤称,目前陶汝坤仍被羁押,22日下午,当地警方已对周岩进行了伤情鉴定。(2月26日《北京晨报》)
刚看到这条触目惊心的消息,笔者对其中的“官二代”的“桂冠”有所疑虑。这倒不是怕“官二代”的定义影响了舆论的情绪,而是怕“官二代”这顶“桂冠”,反而遮蔽了这起恶性案件应该引起的对当前青少年人生价值观的思考。然而,看完了案情的整个过程,不得不承认,这“官二代”中的“官”,确实在这起案件中显示了让人不可思议的作用。据说,凶手父母分别为合肥市审计局和规划局高干。“官二代”不仅把一位美丽少女的容颜烧坏了,而且其中的“官”功能,把法律都“烧”的面目全非了。 
毁容至少是故意伤害罪吧,但故意伤害罪是刑事案还是民事案,在这起恶性案件中却显得十分模糊。案发已经五个多月,司法部门才对受害者进行伤情鉴定。没有伤情鉴定,案子一直在侦查阶段徘徊,无法进入诉讼阶段。按照现行法律规定,嫌疑人只能在拘留所被羁押7个月,如果还不能进入诉讼阶段,公安机关必须变更强制措施,陶汝坤就有可能被取保候审。当事司法部门在等什么?是在等受害者的伤势逐步趋缓而减低伤残等级,还是在等犯罪嫌疑人羁押期满获得取保候审?但不管怎么说,这一切无疑都在为犯罪嫌疑人减轻罪责拖延时间——这是按法律发威时的“从重从快”推理的。
由于司法部门的不作为,这起恶性刑事案五个月来一直在进行民事纠缠。受害人尚在重症监护室时,嫌犯的父母拿出一份关于认可陶某当天积极救治和自首的材料让他们签字。受害方“拒绝签字后,他们就不再支付治疗费用。”笔者无意苛责嫌犯的父母为减轻自己儿子的罪责而不择手段,这些还属于“因私”的范围。但司法部门迟迟不做伤情鉴定,使案件无法进入司法程序,无疑是在助纣为虐,逼迫受害方屈从于嫌犯父母的无理要求。自从周岩家人拒绝陶汝坤取保候审的要求后,陶汝坤的父母就停止支付医疗费了。无奈之下,受害者母亲只能将女儿接出医院,并发出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尽快侦办此案,使案件尽快进入司法程序,让孩子获得应有的治疗费继续治疗的哀求。
此情此景,法律在哪里?难道受害方迫于治疗费用与嫌犯父母妥协,法律就能认可这样一个凶残的罪犯取保候审?再假设受害方在嫌犯父母的高额赔偿下放弃法律追究,司法部门是不是也可以放弃公诉?否则,当事司法部门还在等什么?假如一个社会氓流故意把一个权贵子弟烧成重伤,相关司法部门也会如此无动于衷、漫不经心?受害方要求尽快侦办此案,使案件能尽早进入司法程序,并不是在乞求法律开恩,而是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的权利。五个多月,法律是在打瞌睡,还是法律也被“焚烧毁容”了,连基本的法律程序都找不到了?受害者惨不忍睹的照片都已经在网上热传了,当事司法部门竟然才开始做伤情鉴定。由此,让案件无法进入诉讼阶段,让嫌犯的父母还有筹码对受害者家属施压,并让嫌犯有获得取保候审的可能。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嫌犯父母的“悔意”竟来自迟到了五个月的网络舆论——而不是法律。2月25日凌晨,实名认证为“合肥市审计局办公室主任陶文”的微博用户“合肥陶文”,也即陶汝坤父亲,终于发布了一条姗姗来迟的道歉声明。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权贵阶层对法律的藐视和对权力的笃信。那么,这起恶性案件被冠以“‘官二代’横行霸道”,确实不是“仇官”“仇富”的情绪使然,而是对权力狂妄和失控下又一个恶果的愤怒谴责。

2012年2月14日星期二

转:致奥巴马总统公开信(An Open Letter to President Obama)——杨建利&胡平


致奥巴马总统公开信
尊敬的奥巴马总统:

我们强烈地希望您能在和中国副主席习近平的会谈中,公开地,明确地提出中国的人权问题。人们越来越清楚,中国的人权问题不只是中国的问题,而且也越来越成为世界的问题。

不少人总是一厢情愿地以为,中国政府既然在经济上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它理当有更大的自信在政治上更开明些,在人权问题上有所改进。但问题是,二十多年来,中国政府正是逆世界人权民主潮流而动,凭着六四屠杀造成的威慑效应,在改革的旗号下肆无忌惮地实行权贵私有化,从而迅速地形成了一个极端腐败的暴富集团;另外,中国政府更以低人权的优势,人为地压低人力,土地,资金和非再生资源价格,以不许讨价还价、限制乃至取消许多交易权利的办法降低交易成本,以拒绝民主、压抑参与、漠视思想、鄙视信仰、蔑视正义、刺激物欲来促使人的能量集中于求富冲动,从而在全球化的经济体系中,表现出自由民主国家难以匹比的惊人竞争力,居然成就了辉煌盛世 自六四后这二十多年来,自由世界在拥有极大优势的情况下陷入盲目的乐观与短视,掉以轻心,居然坐视一个本来已陷入重重困境的专制政权的迅速崛起。整个人类的自由与和平都面临严重的威胁。这使得中共变得更骄横,更加迷信强权迷信暴力,更加蔑视正义蔑视人权。与此同时,中共又深知,无论它们的权力看上去多么强大,骨子里却是十分脆弱的,因为它完全是建立在不间断的压迫之上,一旦压迫机器失灵,庞大的专制权力就会顷刻瓦解,就算不提多年政治迫害犯下的罪过,单单是在经济上对广大民众的疯狂掠夺,就使得他们很难避免被国人清算。这两条加在一起,就使得今日的中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对人权与民主更敌视也更恐惧。

我们深知,在当前的情况下,要通过公开的人权对话促进中国人权的改善并非易事,不会一蹴而就;但唯其如此,这种公开对话才更有其必要,更应该持续地强化。

众所周知,习近平将很快成为中国的第一号领导人。虽然,我们不会、也提醒国际社会不要对任何中共领导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我们坚信民间民主力量的成长壮大才是中国民主变革的最可靠保证,但是,我们仍然需要强调,中国目前艰难的政治状况对一个政治人物来说既是困境也是机遇,处于习近平的权力位置,只要顺应民意和服膺人权普世价值,是可以成就一番影响世界的民主事业的。也正因为此,201012月我们在奥斯陆出席我们的朋友刘晓波的诺贝尔和平奖颁奖典礼时,曾经向记者表示:希望下一个获诺贝尔和平奖的中国人是中共的领导人。假如您和我们有相同的良善愿望,那么就请您以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的身份向习近平表达您的这个期待,但是请不要忘了重申:目前中国是唯一关押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的国家。



杨建利  公民力量发起人
胡平    《北京之春》主编

2012210



An Open Letter to President Obama

Dear Mr. President:

We strongly hope that, in your talks this week with Chinese Vice President Xi Jinping, you will forcefully and publicly raise the issue of human rights in China.  It is increasingly clear to the world that the problem of human rights in China is not merely China's problem; instead, it is increasingly becoming the world's problem.

Most people are willing to believe that the Chinese government, given its remarkable economic achievements, would logically become more liberal and confident in politics, and so the condition of human rights should be improving.  However, the issue is that for two decade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gravitated contrary to the trend of democracy in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The deterrent effects of the Tiananmen massacre have led to the privatization of rights and wealth in the name of reform, quickly leading to the formation of a deeply corrupted group of ruling elites.  The Chinese economic success was achieved as the government took advantage of extremely low standards of human rights; artificially lowered the price of labor, land, capital and non-renewable resources; reduced transaction costs by disallowing bargaining; restricting and dismissing trading rights; and in the process rejected democracy, reduce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disregarded independent thinking, harbored contempt for faith and disdain for justice, stimulated desire for material goods in order to focus the people's capacity for the pursuit of wealth, and as such, has accomplished "the Golden Age" in the global economy by displaying a shocking competitiveness that even free and democratic countries find hard to challenge.  

For twenty years after Tiananmen, the free world, with its advantageous conditions, entered into blind optimism and short-sightedness, taking things for granted, and actually sat back to watch the rapid rise of an authoritarian regime already riddled with many problems.  The entire humankind's freedom and peace is now faced with a serious threat.  This makes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more arrogant, worshipful of power and violence, and contemptuous of justice and human rights.  Yet at the same time, the CCP understands that no matter how strong their reign appears, its backbone is extremely fragile since it is built upon the continuous oppression of others.  Once oppression gives way, large autocratic powers will collapse instantly.  Without mentioning the crimes of many years of political persecution, it is difficult to avoid the people's judgment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merely the economical plundering of the general population.  With this in mind, the CCP today is more hostile and fearful of human rights and democracy than ever before.

We deeply understand that in such situations, it is not an easy matter to seek to bring about change to human rights in China via public dialogue, and it will not happen overnight.  Yet, this sort of open dialogue is necessary and should be strengthened.

As we all know, Xi Jinping will soon become the top Chinese leader.  Although we cannot help but remind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not to have unrealistic fantasies of any Chinese Communist leaders, we firmly believe that the most reliable guarantee of democratic change in China is the civil force.  We must emphasize that the current difficult political situation of China is both a plight and an opportunity for a politician.  With Xi Jinping in a position of power, an influence in the cause of democracy can be achieved as long as there is conformation to public opinion and adherence to the universal values of human rights.  This is the reason why in December 2010, when we attended the Nobel Peace Prize award ceremony in Oslo honoring our friend Liu Xiaobo, we told reporters that we hope the next Nobel Peace Prize would go to leader of the CCP.  If you have the same hope as we do, then please, in your own capacity as a Nobel Peace Prize laureate, express your expectations to Xi Jinping.  But please do not forget to reiterate:  at present, China is the only nation to imprison its Nobel Peace Prize Award winner.


YANG Jianli, 
Founder and President of Initiatives for China, Former Political Prisoner of China (2002-2007)

HU Ping, 
Editor-In-Chief  of Beijing Sp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