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3日星期日

郑义:从癌症村走向癌症河──空前的“伟大创举”



中国环境严重告急(郑义)
2010-10-28

前两天,10月17号,英国《卫报》一位名叫华衷的记者,写了一篇报道,题目是《中国崛起 苦了环境伤了人》。文章开宗明义地说:从外汇存底到最快的铁路,崛起的中国拿下多项世界第一。但发展带来的环境灾难、消费者的毫无节制,也使中国可能成为全球环境灾难的引爆中心。
这位记者的职务是亚洲环境特派员,到中国已经七年了。他认为中国环境严重超载,担心污染会带来影响久远的灾难。他写道中国平均每30秒生下一个畸形儿,环境的痛苦已直接反映在人们的健康上,令人非常不安!
驻北京之前,华衷曾驻日本。在日本的时候,他两、三个月才写一次环境新闻。而2003年到了北京之后,发现自己每周都会不知不觉地写一堆与环境污染相关的报导。这让他深切体验到,中国的环境问题远远超出了外界的想象

华衷回忆他刚到北京的那天早晨,北京笼罩在浓厚的晨雾中。摩天大楼影影绰绰,犹如一群群拔地而起的幽灵。北京的雾气中包含了烧煤的煤灰、车辆排放的废气,以及不定期造访的北方沙尘他有三十几年慢跑习惯,竟然只跑一小段路就开始气喘吁吁。特别是冬天烧煤取暖的日子,他经常剧烈干咳,甚至咳到直不起身子,因此而两度得肺炎。他说:这个城市濒临窒,我也一样!
华衷先生认为,急速工业化和都市化,制造可怕而且难以收拾的环境灾难。每个城市都在追求、复制西方城市所有的一切。他在中国的七年,移居城市的人口每年都超过七千万人。GDP、工业产出、汽车销量都在成倍地增长,水电等资源、能源的消耗也跳跃式地增加。现在,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和污染物排放国家
华衷先生观察到,工业污染导致长江、黄河、淮河等主要河川呈半死状态,水资源逐渐吃紧,许多重要的生物灭绝。像四川、云南等地的大水坝工程,除了助长生态灾难,也带来了很多的后遗症。他认为问题主要出在逼近十四亿的巨大人口数量,以及官僚拙劣的治理。

从社会潮流这方面来说,则是炫耀性的消费。他说,在毛泽东时代,节俭是必要的,也是美德;但近年来,炫耀性的消费已经成为上海等大城市的时尚。中国大陆到处盖购物中心,许多购物中心装满了奢侈品,但销售并不好,门可罗雀。建这些购物中心往往并非因为商业的需要,而是为了炫耀,是为了官员的面子
如果让我来评论,我只能说这位英国记者的观察还是相当准确的,但是他的分析,我不敢恭维。他认为问题出在人口基数太大和官僚的拙劣治理,这没有说到点子上。
早就有人分析过,人口密度比中国大的国家也不少,但人家没有中国大陆这种骇人听闻的环境灾难。问题当然在官府,但中国官员并不能说是拙劣、并不是蠢笨低能;相反,正是因为他们聪明得很,看出了、洞悉了资源环境破坏和官商既得利益集团之间的这种关系。
比如环保机构和司法机构的官员都明白,严格执法能防止污染和环境的破坏,但他们的油水就没有了;违法排污的企业也明白,建设废水废气处理厂,并维持运转,不如花一个零头去贿赂执法官员,彼此都有好处。这不是官员的智商问题,而是制度问题这种制度一天不改,中国的环境灾难就一天不能扭转,甚至不能稍有缓解。
另外华衷先生所批评的过度建设,表面上是炫耀、是面子,但也有里子建设项目越多、投资越大,官员们能装进自己口袋里的钱,也就越多。在中国,这早已是公开的秘密。
*  *  *  *  *  *  *  *  *
郑义:从癌症村走向癌症河
作者:郑义

【大纪元12月19日讯】有网友转贴《南方周末》的一篇报道(2002/11/28作者江华),题目是:《卫河:一条吞噬生命的河流》。文章首先介绍的是河南省浚县的一个癌症村,叫北老观嘴村。在最近4年多时间里,这个1200多人的村子已有79人死于癌症不久之前的一次体检中,又有大约20位村民被确定为癌症嫌疑
【在卫河和共产主义渠相交的三角地带,几十座新坟散落其间,这儿不兴公共坟地,如果有,4年来的坟应该很壮观。一位村民说
 谈起癌症,村民们一点也激动不起来。从1998年开始,患癌症死亡在该村变得很平常。上月的一天,24个小时内,村里就死了两个癌症病人。和其他死者一样,新坟没有墓志铭,没有死因说明。
最初,没有人把死亡和祖辈相邻的卫河联系起来。死亡人数的迅速增加与病症的相似,加上40岁以下年龄段死亡比例的越来越高,迫使人们开始怀疑。】
死因显然和卫河有关:在最近十几年,数百公里长的卫河,一直流淌著墨汁般的污水。农民祖辈耕耘的芳香的黄土和干净的泥沙再也看不到了。随便挖开河边的土层,你的感受就叫做触目惊心:经过黑水长期浸泡,土层都发黑发臭了。连土地都受不了了,又何况是人?
关于癌症村北老观嘴村的这篇报道其实已算不上什么新闻。北老观嘴村早已是全国闻名。在中国,癌症村也算不上什么令人震惊的新闻,仅在我个人有限的阅读范围里也是屡见不鲜。
安徽淮北市杜集区石台镇刘庄也是个著名的癌症村,近年来,已有66人死于癌症。这里的水叫致命水黄得像牛尿广东省翁源县新江镇上坝村也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癌症村。自七十年代以来,上坝村因癌症死亡的有210人,占同期死亡人数的84%。20余年来,上坝村曾多次向北京、广东省、韶关市等各级政府申诉,但多项引水工程都因资金不足而不了了之。由于生计无著,命不值钱,许多村人铤而走险,上坝村遂成为犯罪率最高的村落之一。

现在的问题是癌症村正在变成癌症河。

中国700条总长10万公里的河流,被严重污染而不能饮用的河段,按中国的标准,按保守的说法,大约已占70%以上。另按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6年前发表的一份报告的话来说,中国5万公里主要河流的3/4以上,都已无法让鱼类继续生存。 污染最严重的大辽河、海滦河、淮河以及黄河的相当多河段,已经可以视为癌症河了。在淮河流域的某些地区,挥发性酚污染可以超标1 500倍,沿岸井水大肠杆菌超标竟可达7 600倍(数字无误,七千六百倍)。在被淮河支流奎河污染的安徽省宿县,民众所患癌症计有食道癌、肝癌、胃癌、肺癌、血癌、肠癌、子宫癌、膀胱癌等,可谓品种齐全。宿县受害最烈的乡村,八十年代初期癌症死亡率高达10万分之1 630,比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全球癌症平均死亡率高出160~200倍;九十年代中期,有的村庄年均癌症死亡率竟达10万分之5000是世界癌症平均死亡率的约500倍。
人们不断地呼吁:救救大辽河!救救海河!救救淮河!救救黄河!救救长江……
喊多了,就有人会烦,搅了他们的强国梦。我敢肯定,他们喝的万不能是癌症村的水。而那些天天喝致命水的人们,不仅呼喊,恳求,上告,还下跪甚至集体下跪。我所知道的,至少苏省东海县的百姓们是排著队集体下跪的
我们这些享有发言权的人,不能装作没看见。

(自由亚洲电台2002-12-16)
*  *  *  *  *  *  *  *  *
从癌症村走向癌症河──空前的伟大创举

【人民报消息】作者郑义日前在自由亚洲电台发表文章《谈癌症河出现的原因》道,十年前我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从癌症村走向癌症河》。据当时我能查到的资料显示,中国700条总长10万公里的河流,被严重污染而不能饮用的河段,按中国的标准、按保守的说法,大约已经占了70%以上。
另按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六年前发表的一份报告的话来说,中国5万公里主要河流的四分之三以上,都已无法让鱼类继续生存。污染最严重的大辽河、海滦河、淮河、以及黄河的相当多河段,已经可以视为癌症河了。
文章道,在淮河流域的某些地区,挥发性酚污染可以超标1500倍;沿岸井水大肠杆菌超标竟可以达到7600倍。在被淮河支流奎河污染的安徽省宿县,民众所患癌症计有食道癌、肝癌、胃癌、肺癌、血癌、肠癌、子宫癌、膀胱癌等等,可谓品种齐全。
宿县受害最烈的乡村,80年代初期癌症死亡率已经高达十万分之一千六百三十,比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全球癌症平均死亡率高出160到200倍。九十年代中期,有的村庄年均癌症死亡率竟然达到了十万分之五千,是世界癌症平均死亡率的500倍。

当时我的结论是中国的污染之害正在从癌症村迅速走向癌症河,当然现在的情况就更加严重了。不幸的是时间证明了我的这个预见。民间已经有人在收集癌症村的名单,这个名单是越拉越长。人们能够收集到的除了自己的家乡,就只能是在媒体上曝光了的著名的癌症村。而在新闻封锁的这个背后,不知道还有多少绝望的癌症村。
收集者很自然地就会发现这些死亡之村分布的规律,很多都是沿着河流而散布在两岸的。一位民间的收集者在网上写道:
比如淮河、沱江、海河、黄河、大运河等等,这些全国人民都知道的大江大河,或许还能找到很多歌颂这些河流的文学作品,歌颂她们养育了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可是现在呢?她们带给沿岸的人不再是鱼米之乡,而是一个个渐渐死去的症村,到底有多少这样的村庄?谁也不知道。
还有曾经响遍大江南北的人工河,是当地人抗拒艰苦自然环境的自豪、是引来甘泉的传说,而如今这些坚韧勤劳的农民,欲哭无泪,怎么也想不明白,这些自己用双手挖出的水渠流淌的水怎么会变成了通向地狱的黄泉水,他们喝了这些毒水,再也无力抗拒,只能等死。他们是新乡市共产主义渠、武穴市的红旗渠。

还有很多你没有听说过河流,比如沙颍河、洪河、黑河、大沙河、横石河、榕江、小东江、磁河、滏阳河、乐安省、奎河……在地图上,也许你都找不到她们,还有无数的名不见经传小沟小河,她们毫不起眼,但对于当地人来说,是生命的大动脉,她们默默地流淌着、慢慢地变黑变臭,变成在这里繁衍生存的人们的噩梦,又带走了无数病痛折磨而早逝的生命。
生命离不开水,尤其是中国这样一片历史上以农耕立国的土地,河流两岸一般都是经济繁荣地区。而这些哺育了中华民族无数世代的母亲河,在短短二、三十年间,就变成了毒河、癌症河,这真是世界史上找不到先例的伟大创举
中共就是这癌症河之源!中共独裁政权不除,这种从癌症村走向癌症河的趋势还要加快;现在活着的这几代人,一定能亲眼看到癌症大河、癌症水系等等更加悲惨、绝望的景象。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